閱讀歷史 |

中國的大部分農村,光棍是真的多 (第2/4頁)

加入書籤

其近幾年我在調研中發現,男性性格是否外向、善不善於跟女孩子交往、是不是能說會道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開始研究農村光棍問題時,我沒太關注到區域問題,而是將其作為普遍問題來看。後來調研的地方多了,發現其中有很大的區域差異,光棍並非均衡分佈在各地。

區域差異有兩種。一是按照經濟發達程度產生的“東中西”地區差異。這個差異容易理解,核心是經濟變數,經濟發達的東部會對中西部地區產生婚姻擠壓,特別是西部的偏遠山區,最容易受到擠壓,成為婚姻窪地。

東部發達地區農村少有光棍。當地的男性優先找本地女性,如果本地找不到,可以退而求其次找外地媳婦。打工經濟興起後,很多欠發達地區的女性會去東部地區打工。這使得現在的婚姻市場不再是傳統的地方性通婚圈,而是全國性婚姻市場。

所以,東部農村的男性,即使各方面條件差點,但在全國性婚姻市場中仍佔優勢地位。而中西部農村地區因為女性外流,在全國婚姻市場上又不佔優勢,那些條件差的農村男性很容易被擠壓,難以婚配。

第二種差異是按照村莊社會結構產生的“南中北”地區差異。

根據血緣結構與地緣結構匹配方式的差異,中國農村可以初步劃分為南方團結型村莊、北方分裂型村莊與中部分散型村莊三種理想型別。先說結論。這三種村莊型別中,北方分裂性村莊產生光棍的機率最低,光棍數量也相對少。像我在河南農村發現,一個村莊的光棍數量一般是個位數。

數量居中的是南方宗族性團結村莊,像我調研過的江西贛州、廣東清遠等,這種村莊的光棍數量不算太多,但比北方村莊多一點。數量最多的是中部分散型村莊,我們也稱為原子化村莊,像湖南、湖北、四川也屬於我們劃分中的中部。

“南中北”之分背後,兩個因素導致了這種光棍機率和數量差異:家庭支援度和村莊排斥度。

家庭支援度指父母對子代婚姻的支援力度。現在婚姻成本頗高,大部分年輕人在結婚時,經濟積累比較有限,大部分還是靠父母承擔。

而父母多大程度上願意承擔子代的婚姻成本,跟子代能否順利婚配有較大的關係。一般來說,父母越願意承擔子代更多婚姻成本,子代就越不容易打光棍,反之亦然。

“南中北”區域中,北方農村對子代的婚姻支援度最大。南方宗族性村莊處中間位置,會有支援,但相對北方弱。中部原子化村莊,代際責任最弱,父母在子女婚姻支援力度也最小。有能力會承擔一些,但主要是子代承擔。

北方農村父母之所以傾盡所有去幫子女結婚,是因為北方農村是競爭性的社會結構,村莊內部一般是幾個姓氏,且人地關係緊張,內部競爭性比較強。

而競爭主要是人的競爭,首先要保證子代能順利結婚,才可繁衍後代、壯大家族。

所以對北方家長來說,子女婚配是他們的剛性人生任務,如果沒有做好,會影響他們在村莊社會中的位置,且面臨較大的村莊輿論壓力。如果誰的兒子沒有結婚,村裡人就會覺得父母沒本事、不會做人。

南方宗族性村莊是一種“自己人”結構,多是一個姓氏,血緣關係較強,競爭性相對就弱,此時傳導給父母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中部原子化村莊比較分散,大家抱持著一種過好自己生活就可以的態度,在子代結婚事情上,父母沒有太大壓力。

村莊排斥度,即村莊社會對光棍本身和光棍家庭的接納度,也會對光棍的形成產生影響。

從我們調研的結論來看,村莊社會對光棍越是排斥的地方,光棍率相對較低。大家會想盡辦法不成為光棍,父母會調動家庭所有的資源,儘可能讓子代結婚。

北方農村對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