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章 偷來的30元 (第3/7頁)

加入書籤

菌技術的過程中,我遇到了數不清的困難。食用菌的培育是一項對環境條件要求極為苛刻的工作,其中涉及到溫度、溼度、光線、ph 值以及營養成分等諸多因素,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就溫度而言,不同種類的食用菌對溫度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些食用菌在菌絲生長階段需要較低的溫度,大概在15-20攝氏度之間,而在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適當提高溫度到20-25攝氏度。這就意味著在培育過程中,需要精準地控制環境溫度,稍有不慎,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抑制菌絲的生長或者導致子實體發育畸形。我常常守在培養室裡,緊張地盯著溫度計,生怕溫度出現一點偏差。每一次溫度的波動都讓我心驚膽戰,我知道,這可能意味著我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溼度同樣是一個關鍵因素。食用菌生長需要較高的空氣相對溼度,一般在80%-90%左右。保持這樣的溼度並非易事,特別是在乾燥的季節或者通風條件不好的環境中。如果溼度不夠,菌絲生長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止,而溼度過高又容易引發黴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滋生。我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調整噴水裝置,觀察溼度計的變化。有時候,為了保持合適的溼度,我甚至要在半夜起來檢查,確保食用菌能夠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光線對食用菌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大多數食用菌在菌絲生長階段是不需要光照的,它們需要在黑暗的環境中生長。然而,在子實體發育階段,部分食用菌又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掌握好這個光線的度是非常困難的,過強的光照會抑制食用菌的生長,過弱則可能影響子實體的形態和品質。我不斷地嘗試調整遮光和散光裝置,希望能找到最合適的光照條件。每一次的調整都是一次冒險,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

ph 值也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指標。不同的食用菌適應的ph 值範圍有所不同,例如平菇適宜的ph 值在5.5-6.5之間。在製作培養基時,必須準確調節ph 值,如果偏離這個範圍,會影響食用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進而影響其生長發育。我學會了使用各種酸鹼調節劑,反覆進行測試,只為了能將培養基的ph 值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每一次的測試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時刻擔心自己會出錯。

營養成分的供給更是複雜。食用菌需要從培養基中獲取碳源、氮源、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培養基的配方需要精心調配,碳氮比要合適。如果碳源過多,會導致菌絲徒長,氮源過多則可能引起菌絲生長過旺但子實體發育不良。而且,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和質量也會影響食用菌的生長,比如使用劣質的原料可能會帶入有害物質,影響食用菌的品質和產量。我深入研究了不同原料的營養成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合適的原料,精心設計培養基的配方。

在實際操作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黴菌汙染,尤其是黃麴黴等有害黴菌。在接種環節,特別是母種的接種,要求更是嚴格到近乎苛刻的程度。接種必須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這需要對各種裝置進行嚴格的滅菌處理,操作人員也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哪怕是一個微小的失誤,比如接種工具消毒不徹底,或者接種環境中有一點點的雜菌,都可能導致整個接種過程失敗,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泡影。我在這個環節上格外小心,每一個步驟都嚴格按照要求進行,但即使如此,失敗還是時常發生。看著那些被汙染的培養基,我的心裡充滿了沮喪。

我在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時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理論知識的學習就像攀登陡峭的山峰,那些關於食用菌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環境要求、營養成分需求等知識,複雜而繁多。我常常在晚上藉著微弱的燈光,反覆閱讀那些密密麻麻的教材,試圖理解每一個概念。可是,有時候看了好幾遍,還是一知半解。我會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