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5章 從伙伕到夥長 (第2/2頁)

加入書籤

很快北方格局初定,下一步就是那盼望已久的南征。

張通海很是激動,即便他的家早已經消失在了這個世上,即便他是一個可悲的可憐的可嘆的流亡者,可是即將要踏上回家旅途的人,一個有著萬般期待和希望的人,他叫張通海,他的堅韌不拔,他的勇敢無畏,是任何人也比不上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也許真的有上蒼可是它難得睜一回眼,終於苦苦等待了多時的張通海再次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只不過這一次他的對手不再是一場疾病,或者是某些人,這一次他的對手,變成了某一些人或者說是某種勢力。

我們都知道,在戰亂的年代,或者說不僅戰亂的時候就算天下太平的日子裡,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對於所有活著的黎民百姓來說,最重要的幾個東西,那就是糧、鐵、還有鹽。

自古對於鹽這個東西,不僅是把它作為一種簡單的調味品,而是天下蒼生黎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卻少不了也離不開的東西。

而製鹽長久以來都是執政者為了制衡黎民百姓所要親自牢牢掌控在手裡的。

即便是在不甚缺鹽的沿海之地,會流傳出一種所謂的“鹽幫”,但是明裡暗裡百姓們也都知道,這些依靠私鹽走私販賣的夥黨,背地裡全都是當地官府和衙門一手掌控的。

鹽幫的存在不僅能夠讓政府在暗中實際調劑鹽鐵販賣的價格,而且無形中也會給普通的百姓們營造出來一種太平盛世的假象,百姓們從不夠再到不缺然後是能夠多途徑的得到,就會讓他們變得滿足,而不是整天想著如何造反。

然而當天下大亂的時候,鹽又會成為制約百姓或者制約對手發展的途徑。

鹽的價格隨著混亂的程度增長,不但能夠讓執政者短時間內聚斂財富,而且透過節制鹽的出口,又能很大的削弱對手的實力。

我們知道,鹽的生產,一般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巴蜀之地自古以來有著提取地下滷水製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十分耗費人力財力,而且所得者甚少,即便益州無處不產鹽,那麼所得到的也只夠滿足一州所用或者兼顧中央政府所徵繳的稅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