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章 農民的負擔太重 (第2/2頁)

加入書籤

一、請縣委班子儘快起草一個方案,把全縣的徵繳工作落實到位,專人負責。

要嚴格要求基層幹部,不得傷農害農,要做好為農民同志服務的工作。

二、縣財政拖欠工作要盡力做到補償到位,讓全縣幹部職工鬆口氣”。

按說,這些事情都是縣委班子的事情,不該拿到常委會上討論。

但是,現在農業稅要佔到縣財政收入的 40%以上,其中一部分還要上解。

所以,這件事情,是縣委一把手重點關注的內容。

會議整整開了一個上午,重點圍繞兩個議題展開,重點提到了基層幹部的作風問題。

90年代的西北真的窮,縣級財政全靠農村。

這個時候縣財政流傳著一句話,叫“八月十五見光明”。

意思是到秋收了,縣裡才有點錢,平時得到處借錢,縣以下基層,常常陷入開支困境。

就連基層教師的工資發放都是一個問題,一拖再拖。

說回農業稅,其分三個方面:農業稅、訂購糧和三提五統。

農業稅,就是農民承包土地向國家上交的公糧,每年秋收後,各地糧站外很早就會排出長長的牛馬車,上面堆滿了麻袋。

訂購糧,也叫愛國糧,還叫餘糧,每一畝地也是規定好數量的。其實像西北這個地方,幾乎沒有什麼餘糧。

三提,分為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交給生產隊,後來改為村,又稱為村提留。

五統,分為農村教育、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及修建鄉村道路等費用,統籌給公社,後改為鄉或鎮,又稱為鄉統籌。

總量上村提留與鄉統籌大體上各佔一半。

以上種種,農民一年種地,剩下的只夠勉強度日,吃不好,餓不死。

想要改善生活,攢錢娶妻,家畜家禽成為了農民的另外一份收入。

可惜後來,出現的“三亂”更是讓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這裡不再展開,說多了不好。

客觀的說,這種亂象由來已久,國家新立,這種現象被壓制的抬不起頭。但是改革開放後,這些陋習慢慢死灰復燃。

之後,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就是為了解決農村“三亂”。

直到2006年1月1日,農業稅改革全國施行,面取消農業稅(包括除烤煙外的其他特產稅)及三提五統等。

華夏有記載的農業稅起於春秋魯國時期的“初稅畝”,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整整實施了 2600 年,被稱為“皇糧國稅”,至此宣告壽終正寢。

現在是90年代初期,正是農業稅和三亂最為嚴重的時候,西北農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正是基於這一點,師父治病時收費低廉,藥物更是半送半賣。

不過,李元也發現一個現象,這裡雖然窮困,但是大家都非常樂觀,對未來存滿了希望。

習慣了上一世牛馬般的生活,突然來到這裡,沉浸在恬靜的鄉村生活中,讓他疲憊的靈魂得到了撫慰。

短短几個多月,他就喜歡上了這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