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3章 戰後兵權之爭 (第2/2頁)

加入書籤

,南軍四衛,北軍四衛,南軍四衛由羅崇和皇室一人各掌兩衛,北軍由顧青衣、趙無忌、蒙戩、裴烈各一衛。

皇帝明顯的想拿回南軍所有兵權,再加上禁衛補充完整後,皇帝就有五衛兵權,算上顧青衣的一衛,就是六衛,而他們僅剩三衛!

這不是意味著皇帝為刀俎,趙、蒙、裴,還有文臣的齊、鄭、盧、崔為魚肉?

各大臣則齊聲反對,只有顧青衣同意。

眾臣怒火中燒的看向顧青衣,顧青衣一臉淡然!

趙無忌更是憤怒至極。

顧青衣平叛之時因局面緊急,調動他兩衛中的一衛僅剩的兵馬,他看在與顧青衣的關係一直忍著。

但顧青衣卻扣著趙無忌的這一衛剩下的兵馬不還,本身已經讓趙無忌火大,如今更是同意皇帝這般分配兵權,他想幹什麼?

他難道不知道小皇帝拿到兵權以後,會毫不猶豫向他們舉起屠刀嗎?

見群臣激憤,皇帝一面壓制住怒火,一面安撫眾臣,爭吵到最後,皇帝不得不退讓幾步。

因為皇帝也害怕剛剛經歷了兵變,京城和皇宮防禦力量太弱,如果這些人聯合起來再來一次兵變,他覺得沒有任何戰勝的希望。

趙無忌、蒙戩、裴烈此刻掌控的兵馬加起來有一萬七千多,而他的禁衛算上南軍、繡衣衛僅有一萬二左右!

顧青衣釦押趙無忌的一衛僅剩兵馬,是他下令的,就算算上這些兵馬,他也就一萬六兵馬,趙、蒙、裴還是有一萬三千兵馬。

而在趙、蒙、裴下手上還掌握著王高的降卒一萬五千多人,如果不反倒無事,一旦三家反了,這些降兵立即會被填充到三家的兵馬中!

這也是皇帝退讓的原因。

激烈的爭吵後,皇帝與眾臣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平衡點…

南北兩軍分為八衛。

南軍四衛,由趙無忌和顧青衣各領兩衛,北軍由蒙戩、裴烈各領兩衛。

禁衛增加一衛取代鎮武衛,變成兩衛,由羅崇統領。

如此一來,皇帝就有羅崇、顧青衣的四衛兵權,各家掌控著六衛兵權。

看似皇帝少了兵馬,但其實皇帝與各家的兵馬相等,還有顧青衣的支援,皇帝也不會太被動。

安陽在一旁冷眼看著,笑笑不說話。

皇帝和各家瓜分兵力再平衡有何用?

王羨之回到渤州,渤州將亂,寧王回到寧州,必將自立。

如此一來,天下沒有一州是太平的!州州烽火!

如果再算上他回到雲州自立割據,秦王掌控兩州,北蒼掌控薊州,他皇帝僅剩中州一州暫時未亂!

各州雖然並未完全被叛軍佔據,但是安陽估計這是早晚的事,只要有一州叛亂佔據整個州,烽火將更加燎原。

這些未淪陷的郡縣地方官員將領時間一長,將會有自己的心思,甚至安陽估計早已經有了,他們不會再聽從朝堂的命令,甚至會依附叛亂。

如此一來,皇帝政令軍令僅僅不過中州而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