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班副,我啥時候能打炮? (第1/2頁)
楊青松當然是不知道長官們在指揮車裡聊什麼,但是今天對他而言,是震撼的,那種震撼足以顛覆他對部隊的所有認知。
曾幾何時,北聯邦佬的電影裡才能看到的畫面,就真真切切的發生在自己眼前,發生在最所服役的部隊裡。
模擬前沿部隊發出請求,三營的105炮連馬上疾馳出擊,在行進中對目標區域進行覆蓋式的直射集火射擊。其中有兩臺車負責對目標區域的裝甲目標進行精準射擊,使用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敵裝甲目標還是運動狀態的。沒有懸念的,所有炮彈全部命中目標。
整個過程,耗時不過一分二十七秒,一個排級的火力陣地就被炮火淹沒從而失去了威脅力。
他和其他幾位分到三營的新兵是幸運的,其他新兵還在接受單獨訓練的時候,他們已經可以隨同老兵們一起訓練。畢竟三營的官兵,是以技術為主,純粹的步兵,只有區區一個排。
如果是半年前的楊青松,他不會對這一分二十七秒有什麼直觀的感受,或者說太大的心裡感受。現在的楊青松,因為他的文化基礎相對紮實,因此被分到對知識結構要求比較嚴格的三營,經過短暫的培訓,他是知道炮火支援的具體情況的。
一般說來,摩托化步兵部隊的營級支援炮火威力最大的是82毫米迫擊炮,是那種攜帶式的,由一個炮班負責。炎國陸軍有重視火炮的傳統,大到155毫米口徑榴彈炮,以及300毫米口徑以上的遠端多管火箭炮這些軍屬火力,小到摩托化步兵的炮兵連裝備的82毫米甚至60毫米迫擊炮,一級一級一層一層形成了完整的火炮體系。
按照以往的指揮體系,步兵連請求上級炮火支援,請求首先到營部指揮所,由營部指揮所向炮兵連發出命令,對目標區域進行炮火打擊。後來搞的混合編制,戰時將炮兵連機槍連防化連打散,以班為單位配屬到步兵連中去。因此82毫米以下口徑的炮火支援,混合步兵連是可以自己完成。
這樣問題就來了,步兵連一旦請求炮火支援,那麼就一定是團級火力甚至師級火力。意味著,這裡面至少要經過三層指揮機構的傳達,然後再到炮兵部隊,炮兵部隊做出反應,很大可能已經是十幾分鍾甚至半個小時之後的事情。
在現代化戰場上,一些小規模戰鬥,一兩個小時就能決出勝負。這樣的響應速度是根本跟不上時代變化的。
因此,在得知三營為前沿部隊做出炮火支援並且覆蓋目標區域的最短時間可以做到一分半之內的時候,楊青松的驚訝,也就不言而喻。
他是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兵,可以說,一個好兵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在他的身上得到體現。因此他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相對正規的。就好比一張用楷書列印出來的文件一樣,而不是手寫的。
楊青松跟的是105口徑火炮,這種八輪裝甲車上馱著的有稜角分明炮塔和修長炮管的機動火炮系統,被老兵們稱為黑大粗,形象而猥瑣的暱稱。
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一個車組四名成員,實際上可以容納五名成員,楊青松就是後備炮長。事實上,機動火炮系統採用了第三代自動裝填機,根本不需要裝填手,但是,根據過去的很多戰例得出結論,永遠可靠的是沒有陣亡計程車兵。因此,依然是保留了裝填手的位置,並且兼通訊兵的職能。
事實上,裝填手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通訊技能,還要掌握其餘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做到基本熟悉。這樣在其他人員陣亡或者受傷的時候,可以填補空位。
因此,這裡的裝填手,含金量是比其他崗位要高一些的。或者確切地說,應該稱為多面手。
楊青松要先學習炮長技能,然後專為駕駛員,藉著接受車長培訓,這樣之後,才能坐上裝填手的位置,經過半年以上的學習,便可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