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章 生產資料與土地兼併 (第2/2頁)

加入書籤

有些人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他們才不會管是否遵循祖制呢,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時候,一套一套的理由壓下去,就算有君王想要改變,也是有心無力。不過這是權力鬥爭的問題,以後再給你們分析。”張寒凌想了想,也是覺得明朝的黨爭和皇帝與文臣之間權力的爭奪確實是個不可逃避的問題。

國家都被玩壞了,這些人都還鬥得不亦樂乎,從思想層面上看,就是國不如家的最基本表現。

“其實呢,要解決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的分配問題呢,在封建時代基本上是看不到希望的,即使在我那個時代,很多華夏之外的國家,實行的制度一樣存在土地兼併越發嚴重的問題。”

“但是,好就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基礎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土地了,還有其他諸如水域、林木、礦產、生物資源等等。而且與當下大明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產力的高度發達,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大量的人口進入工業生產,降低了土地兼併所帶來的矛盾。”

張寒凌拿現在大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現代進行對比,按照自己認為朱元璋他們能聽懂的說法進行了解釋。

“解決大明的土地兼併問題,需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簡單的講就是要發展除農業生產之外的其他產業,這裡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大明能在應天府建立大量工坊生產玻璃和鉛筆,需要做工的人數為5萬人,然後他們透過參加工業生產,所能得到的報酬大於農業生產的收益,你說他們還會不會在意家裡還有幾畝田呢?”

“所以,想要不出現明末土地兼併到烽煙四起,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大量的建設工坊招募工人,讓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工坊能生產什麼東西,這就是我在現在和未來將要交給你們的,首先就是玻璃和鉛筆,你們要好好利用起來。”

張寒凌給出了在封建時代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的方案,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其實是培養原始的社會資本,最終為資本主義的到來做鋪墊,至於說想要一下子過渡到社會主義,想想就好,生產力如此低下的情況下,社會群體的基本單元在思維層面上還是封建思維,怎麼可能形成社會主義共識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