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章 艄公會水匪 (第2/2頁)

加入書籤

的——”

陳正南將老人扶了起來,拍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安慰道:“大爺,別哭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以後再放羊,離這河灘遠一點吧。”

老人家握住陳正南的手道:“後生,謝謝你啦,如果不是你,我連這兩隻羊也保不住啊。”

他說完,便跑到那兩隻羊旁邊,蹲下去扶住它們,不禁又哭了起來。

陳正南過去又安慰了老人幾句,眼見老人傷心不已,一時不能勸解好,只得走上河岸往正陽城裡走。

一路之上,陳正南不由得想:天底下哪裡都有壞人,到處都一樣。

眼見到了中午,陳正南迴到城中尋了一家小鋪,吃了這家很有特色的炕魚燴麵,方才回到住處歇下。

當日下午,陳正南無事便到前院裡,坐在蔡秀才旁邊看他補網,免不了問些正陽城的事。

蔡秀才見他對正陽城一無所知,便放下手中的梭子,端起喝水的大碗,喝了兩口水,道:“這正陽啊,別名“淮南古鎮”,是我華夏八大關之一,也是兵家交通重地。明成化元年就在此設立收鈔大關,直屬戶部管理,稱之為“銀正陽”,或“東正陽”。這裡古稱潁尾,陽石,也有叫羊石城的,雖然是個小市鎮,但已經有2500多年了,只是外人大都不知道,小瞧了這地方。”

陳正南道:“如此說來,我這個外地人也是小瞧了這正陽城,沒想到這城還有這樣一番歷史,這裡居然是咽喉要道。”

他又問:“蔡叔,這地方為什麼叫正陽呢?”

蔡秀才道:“你先別急,且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聽了蔡秀才一番介紹,陳正南這才知道:

正陽這地方最早先有“古剎庵”這樣一座廟宇,約為唐貞觀年間所建,專門供奉幽冥教主地藏王佛像,坐落在正陽關南頭董家碼頭附近,廟門朝東五間房子,之後無人修葺,後來淪為茶棚,供旅客渡淮時休憩。但後來便有了人圍著這庵居住,營生。

而正陽這地方最早叫做“羊石”。《壽州志》說:南北朝時,鎮中心的三元街附近亂石壘壘雜草叢生,是個牧羊場,因名“羊石”。這怎麼又從羊石改為正陽呢?

原來,大明永樂年間,有一年淮河兩岸大旱,溝塘乾涸,羊石有許多口井都汲不出水,而位於羊石北端玄帝廟裡的這口井,井水卻異常旺盛,且井水清冽,一時間成為全城的飲用水。更奇的是,這井還能祛邪驅病,因此這井又成為本地人心目中的“聖井”。

可是有一年,這井水突然失去了效驗,沒了給人治病的功效,滿城的人都很憂慮。當時玄帝廟裡的住持姓張,已年屆花甲。

有一天,張道長拿著水桶去井邊汲水,到了井邊剛要汲水,往井下一望,見井裡有個太陽,恰好此時太陽正照在井裡。其他人也看見了,便議論紛紛,不知是兇是吉。

張道長掐指一算正色道:“烈日落井,羊石更名,若不更名,人要遭瘟”。眾人吃了一驚,趕忙跪下請道長給羊石改名。

老道長沉思片刻,回想曾登臨泰山,見岱廟大門叫“正陽門”,何不把羊石更名為“正陽”呢?一來“正陽”暗含正好太陽照在井裡之義;二來藉助岱廟諸神的法力,禳去羊石的人瘟之災。便說道:“諸位快請起,現在正好太陽照在井裡,若把‘羊石’更名‘正陽’,可免遭人瘟之災,家家財旺。”

此後,正陽這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正陽城一天天興隆繁榮,商販輻輳,行人接踵,市場繁榮,茶舍酒肆林立,店鋪貨物豐盈,街面上通宵喧鬧,碼頭上船隻有上千只之多,可謂:道長更名逢盛世,人旺財旺歸正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