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手術劇場 (第1/3頁)

加入書籤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1】。

今天,即將登場的是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天才外科醫生。他在這裡貢獻了上千場截肢與碎石術,高超的技法讓他聲名遠揚。他是奧地利最傑出的手術刀大師,被《Vienna日報》評為‘帶來奇蹟的外科偉人’。

讚譽到此結束,奇蹟正式上演。

讓我們請出這位手速非凡的外科醫生、奧地利的夜色利刃,伊格納茨·馮·克恩先生~”

隨著自己的名字被主持人喊出並不斷迴盪在耳邊的時候,大門被伊格納茨用力推開。面前是站滿了整整六排的觀眾,周圍滿是油燈和蠟燭,閃爍的光亮和熱烈的掌聲搭配上淡淡的血腥氣。

這就是他熟悉的王國:手術室,或者更確切地來說,應該稱其為手術劇場。

伊格納茨是這兒的名角,隔三差五就要登臺獻藝,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大場面。

但今天,他還是得承認自己緊張了。

這倒不是新手上臺的那種緊張,手指沒有顫抖,大腦也沒有一片空白。他還是能穩穩地拿起手術刀,腦子裡仍然在一遍遍放著英國著名外科醫生阿斯特里·帕斯頓·庫伯【2】當時在奧地利巡演時所做的那臺疝氣手術。

伊格納茨的緊張還是在於對這次手術結果的不確定。

庫伯醫生所做的疝氣修復手術成功率非常高,除去術後感染,死亡率被控制在了15%以下。即使在值得詬病的術後複發率【3】上,庫伯醫生也做到了全歐洲頂尖。

在所有疝氣手術術後存活的病例中,他的複發率僅為38%,遠低於柏林的海森巴赫醫生(47%)以及巴黎的波帕特醫生(44%)。

那兩位都是在疝外科學上非常有見地的人,前者命名了直疝三角(海氏三角)【4】,後者發現了腹股溝韌帶。但外科終究是個講究技術的工作,一旦學術上拉不開差距,醫治效果就成了醫生價值最直觀的體現。

在這點上,庫伯這個十九世紀疝外科手術第一人的頭銜,當之無愧。

可惜老先生早在十幾年前就去世了,留下的手術很多人都會,但真正能得到他縫合精髓的終究是少數。

伊格納茨專精的還是四肢手術,操作上一直都是狂放派。這種大開大合的手法能贏來不少觀眾,在截肢術上也非常加分,但到了解剖結構非常精細複雜的腹股溝,反倒成了一種負擔。

“下午好,區區雕蟲小技竟能吸引如此眾多高貴的觀眾大駕光臨,在下實在是受寵若驚。”

伊格納茨笑著走向護士,脫下了身上的禦寒長斗篷和帽子,同時敘述著接下來即將要發生在眾人面前的事情:“今天我將向你們展示的技藝非比尋常,是整個Vienna無人敢涉及的腹股溝疝手術。”

話音剛落,場內掌聲再次雷動。即使聽不懂“腹股溝”是個什麼東西,也依然不影響觀眾們觀看錶演時的激動心情。

“下面請出今天的病人,莫拉索·海里希·卡爾·弗朗茨伯爵~”

伊格納茨將所有人的視線引向了大門口,看著一輛推車把人推進門,自己走到角落穿戴上了手術圍裙。這是一條非常具有歷史氣息的白色皮裙子,上面沾滿了曾接受了他手術的病人的鮮血,從沒清洗過。

起因還是一個沒什麼根據的觀點:殘留血汙越多,外科醫生的醫術越精湛。

這話一聽就很有道理,並且找不到什麼雷點,很快就在廣大民眾的茶餘飯後中傳播開來。

伊格納茨對這種事兒很不以為然,總覺得是那些無能醫生才會想出來的噱頭。但因為實在找不到清洗圍裙的理由,所以也不反對,留著也就留著了。

對他而言,圍裙只是一條圍裙而已,但手上所執的手術刀卻是手指的延伸,外科醫生的靈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