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番外:《體溫計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具體應用》 (第3/4頁)

加入書籤

第五天---39.3---39.2----39.2

第六天---39.1---38.6----38.3

第七天---38.1---37.7----37.6

第八天---37.4---37.3----37.2

第九天---36.8---36.7----36.6

體溫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波狀上升和回落,並且於第十三天體溫再次升高,依然維持在39度左右,持續三天後再次回落。考慮到疾病病程比較長,截止到我寫下這段內容,病人仍然在忍受著反覆波狀高熱帶來的痛苦。

3.2.因為夫妻二人的體溫都出現了波狀上升回落的現象,我稱其為波狀熱。但因為手邊缺乏千日病的病例,僅僅兩人還是難以確定這個結論,有待於其他醫生進一步發現。

3.3.考慮到波狀熱的發展比較緩慢,確診前應該每日三次體溫,確診後則可以適當改為每天兩次或者一次,用以檢測體溫的變化。

========

4.產褥熱和外科切口化膿性感染——弛張熱

4.1.在此我需要再一次駁斥瘴氣學說,相比瘴氣致病,我更傾向於微生物致病論(詳見《論微生物》),即感染。

4.2.選擇外科病房10位手術術後病人,以及產科病房11位產褥熱產婦,發現產褥熱和外科切口感染的早期都會表現出一種很不規則的發熱模式,溫度變化幅度偏大。

直到發病末期,這種變化幅度超過2度,表現出劇烈的波動。

4.2.1.挑選其中比較典型的體溫變化曲線,一位經非洗手產科醫生馬庫斯之手分娩後的產婦。我有幸提前記錄了他的體溫情況,變化如下: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36.7---36.8----37.3

第二天---37.7---38.6----39.4

第三天---38.3---38.8----39.6

第四天---38.1---38.9----40.4

第五天---38.0---39.2----40.8

第六天---38.5---39.4----41.0

第七天---38.6---39.5----40.9

第八天---38.5---39.3----40.6

第九天---38.3---39.4----40.4

病人早晚熱型表現出非常明顯的上升回落,落差比傷寒的稽留熱要劇烈得多。病人堅持了15天,於16天早晨去世。相似的產褥熱病人也都表現為明顯的早期不規則,晚期上下劇烈波動的情況,並且很少有耐受感染的產婦,結局往往是死亡。

4.2.2.這裡選擇一位手術術後感染病人的體溫,變化曲線如圖:

----------早晨----中午----夜晚

第一天---36.3---36.5----37.1

第二天---37.8---38.4----38.8

第三天---38.3---38.6----39.1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位身中四刀的嚴重外傷病人會因為傷口感染而死,同時隨死亡消逝的還有為他做好四處傷口縫合的醫生的技術。

在第三天夜裡,我選用了最簡單粗暴的干預手段,潰爛傷口的修剪和石炭酸海綿擦拭,同時還將無法做干預的左腿切除。

截肢手術中我選用了術前消毒作業,手術非常順利。而前一晚的傷口潰爛干預手段有點類似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