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2章 這肝臟好怪啊 (第1/4頁)

加入書籤

外科手術在19世紀整體上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但如果把年份細細拆解開就會發現,這種發展並不連貫。

在19世紀上半葉,因為沒有麻醉,手術時間短大多停留在四肢,所以外科疾病基本等同於骨折外傷。當時經驗外科學派大行其道,無需文憑,只靠經驗就能成為外科醫生。

戰爭是外科醫生成長的溫床,麻醉是外科發展的加速器,所以英、法、美引領了上半葉的外科發展。

尤其是英國,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以及數不清的殖民地戰爭為他們帶來了大量外科經驗。同時英國又是在美國之後首個將麻醉應用到外科臨床的國家,大大刺激了外科發展。

但到了19世紀下半葉,法國首先因為一些內憂外患開始走起了下坡路,英國靠著李斯特的抗菌方法還在堅持。而美國因為吃麻醉老本已經吃得差不多了,在手術術式的創新方面又處於劣勢,所以扮演了追趕者的角色。

在老美靠著借鑑搬運和社會穩定逐漸成為世界醫學領導者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外科的主要成就更偏向德語國家。

德國在下半葉開始發力,工業產能、經濟、科學研究三路齊飛,靠著極為先進的醫療改革方案,比如首先推出國家醫療保險制度等【1】,一舉拿下了醫學領先地位。

而奧地利外科一直是個溫吞水,能在下半葉崛起完全是因為某位獨立個體的成就實在太過耀眼。【2】

只不過在下半葉才剛開始的1866年,這種發展趨勢在許多醫療領域的當局者眼中還很不明顯。

“我不理解,他手臂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吊瓶?”在費爾南剛進入人們視野的時候,剛才吐槽卡維能力的法國人莫西埃就有點坐不住了,“輸液我見過,沒見過輸那麼多的......對了,那個紅色的吊瓶是不是血?”

“是血。”一旁的某位維也納醫生說道。

“輸血還能活著?”莫西埃自詡老道的外科經驗,在此刻也不得不感嘆道,“這犯人運氣可真不錯啊。”

“運氣?”

剛才差點和對方掐架的尹格納茨忽然笑了起來:“維也納的醫生可不憑運氣做事,我的學生更不會憑運氣做事。這是實打實地安全輸血,他已經接受了7個人的鮮血,並沒有出現任何不適。”

這對輸血望而卻步的外科醫生而言,簡直就是奇蹟。

“7個人?怎麼做到的?”坐在莫西埃身邊的義大利人博蒂尼也非常好奇,“我的老師曾經使用過輸血,效果確實很好,但也非常危險,成功機率還不到40%。”

“透過一種簡單的實驗。”

尹格納茨不願意講述太多,倒不是他不願意分享,而是因為剛才那位英國人弗格森也跟著跳了出來:“快看啊,他竟然選擇石炭酸?他為什麼要用這種東西?”

他是保守的反消毒醫生,至少在1866年這個時間是反消毒的。【3】

但在博蒂尼眼裡,石炭酸就是挽救手術高死亡率的救星,是外科發展的重要籌碼。

不過他的法語並不好,只能用極為彆扭的德語回擊:“就連當初一直反對麻醉的奧地利醫生都開始使用石炭酸了,首先使用乙醚的英國現在竟然反對本國外科醫生的卓越發現,竟然表現得如此保守,實在是活久見。”

“什麼活久見,你才不過30歲!”弗格森有些不悅。

“本人29歲。”

博蒂尼整了整領結,掏出了一本義大利文刊物,非常自豪地說道:“我堅決擁護李斯特醫生的石炭酸使用方法,並且已經在本國《醫大年刊》上發表了《石炭酸的外科應用》。裡面著重闡述了石炭酸作為手術視野消毒劑價值的研究結果,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

“哼,區區義大利的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