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5章 查房【2】 (第3/4頁)

加入書籤

喘不過氣來,即使後方醫院再給力,也頂不住翻倍的受傷人數。

雖然奧爾米茨要塞醫院的死亡率並不高,但因為基數過大,導致死亡人數並不比普魯士少。

三天下來,死亡士兵也超過了500人,讓卡維目睹了從沒見過的高週轉率:“要是放在現代,這種週轉率簡直逆天了.”

“院長,你剛才說什麼?”

“哦,沒什麼。”卡維喝了兩口咖啡,往嘴裡塞了半片面包,問道,“病歷本都準備好了麼?”

“都準備好了。”

“那走吧,繼續查房。”

一般來說,外科查房都要比內科簡練,重點一般放在切口、手術區域的引流量、病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是否出現手術併發症。

一般前三者沒問題,手術就能算基本成功,併發症往往是難以預測的,因為就算手術做得再漂亮,併發症依然有出現的機率。

畢竟是人手操作的手術,總會多多少少出現肉眼難以察覺的誤差,再加上人體之間的個體差異,誰都不知道手術結束後會演變成什麼情況。

即使之前的100臺手術全成功了,只要失敗1臺就需要做覆盤,找出問題所在。然後對術後產生的結果做出統計計算,最後得出一個大概的發生機率。

或許在若干年後會發現此類併發症的預防要點,但醫生也無法把某個手術併發症的發病機率消除到0。

因為手術本身的危險性和併發症的存在,術後查房和病史記錄就成了手術最後的兜底手段,這是數百年醫生經驗沉澱後的產物。如果真的要選一個典型例子,那就是還躺在病房裡沒睜開眼睛的羅納涅。

如果是現代外科,羅納涅的情況在術後是妥妥進icu密切觀察的極危重病人。

可能在手術之前就已經做了專家會診,要關注的還是清創的範圍和如何處理出血。術後更是要面對頑固性的腦水腫,以及無法完全覆蓋腦組織的頭皮和破裂的顱骨,或許只有經過科內會診才能尋找到最佳術後恢復的方案。

但在19世紀,羅納涅能活著下手術檯就已經是奇蹟了。

“兩位護士辛苦了,讓你們一直捏氣囊。”卡維手裡沒有簡易呼吸機,面對腦幹受到擠壓的病人,呼吸非常不穩定,只能靠手捏氣囊供給氧氣,“換班了麼?”

“快了吧,還有兩個小時。”護士捏了一晚上的氣囊確實很累。

卡維嘆了口氣,問道:“現在他的引流量如何?”

“仍然很多,血性的。”

“體溫呢?”

“38.4c。”

“藥物繼續使用,晚上再測一次腦脊液壓力,你們繼續觀察,尤其是血壓的變化。”卡維看著羅納涅腦袋上蓋著的紗布,“等腦水腫退下去之後,做個簡單的頭皮縫合,希望到時候感染會好一些。”

顱腦清創之後,他一直處在昏迷狀態,要是沒有術後跟進,昨晚就會死於手術清創所造成的嚴重腦水腫。

“我們看下一位。”卡維回過頭看向睡在另一側床上的羅熱里尼,問道,“醒了?”

“對,醒了.”羅熱里尼很虛弱,只能簡單說幾個單詞。

“感覺怎麼樣?”

“有點疼還好”

卡維點點頭,問向一旁的戈拉姆:“劍突下引流多少?”

戈拉姆彙報道:“現在10ml。”

“還不錯。”卡維想上前看一看切口,不曾想床邊竟然站著一位同樣穿著病號服的病人,“來,讓一下,我要檢視手術切口。”

誰知病人只是往裡走了幾步靠在牆邊,並沒有選擇離開。卡維還殘留著大量現代醫患關係理念,再加上手術非常成功,術後也沒出現其他麻煩,所以心情不錯,也就沒把他趕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