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4章 急性壞疽性膽囊炎 (第1/3頁)

加入書籤

除了卡維,沒人知道羅加羅為什麼要做這臺手術。

手術需要手術適應症,還需要有完成這臺手術的技術支援,膽囊切除術就經歷了“不能切,可以切,不切只取石,有結石就得切,有症狀才切,能腔鏡就腔鏡切”的坎坷過程。

現如今,膽囊切除術的適應症是有症狀的膽囊結石患者(有症狀才切),而非過去認為的(有結石就切)。

但也有例外,比如病人居住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有膽囊結石可以考慮進行預防性膽囊切除。19世紀的醫療條件絕對算不上好,像羅加羅這樣的病人確實得儘快手術切除膽囊。

羅加羅是有症狀的典型,右上腹劇烈疼痛,壓痛反跳痛明顯,有墨菲氏徵,剛測量體溫39c,基本能確定就是膽囊炎。

就算卡維的診斷出現了錯誤,高熱腹痛三天也需要儘快做開腹探查,所以不論如何手術總不會錯的。

“膽囊手術基本以切除為主,因為裡面有大量結石,而且急性炎症很容易變成慢性,保留膽囊並不明智,甚至會起反效果。”

卡維本來想取上腹部正中切口,但對診斷的自信還是讓他取了膽囊手術最常用的右側肋緣下切口:“我在路上已經說了膽囊炎的症狀和手術適應症,現在就是膽囊切除術的切口選擇。”

赫曼將拉鉤分給了達米爾岡和貝克特,一人牽面板和皮下組織,另一人則牽開右上腹肋緣,自己則和卡維一起向下切開面板和組織。

他邊做著助手的工作,邊想著這臺全新手術,並且很快就有了自己獨立思考之後產生的疑問:“如果只是結石的話,可不可以切開膽囊,取走裡面的結石,或許可以再衝洗一下,等乾淨之後,再把膽囊縫合住?”

這是一個不錯的提議,至少在現代普外科早期確實有這樣一種觀點。甚至於到了20世紀末手術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有人提出相似的觀點。

只可惜,現代醫學所遵循的循證醫學用大樣本資料解決了爭議。

“沒必要,直接切掉就好。”卡維一改往常專注於精細化操作的手術態度,直接否定掉了這個觀點。

赫曼的想法限於19世紀的腹腔解剖,和多尼爾森以及尹格納茨十分相似:“可膽囊周圍的解剖結構非常凌亂,切除很容易引起操作失誤,切開取石就沒這種難題了,或許......”

卡維用自己的持針器敲了敲他手裡的組織鉗,提醒道:“提議是好的,但這是我的手術,所以我說了算。”

“......是。”

“如果你覺得膽囊切除不好,完全可以親自處理這類病人。”卡維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但我覺得在進入腹腔之後,你應該就會打消這樣的念頭。”

赫曼聽不懂他這句話的意思,直到切口向下,一路剖開腹部,看到並輕輕翻起肝臟髒面,才漸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給我臟器拉鉤。”卡維拿過護士給的鉤子,幫忙壓住肝臟,微微向上抬起,說道,“看到肝臟下方的組織結構了麼?”

“看到了。”

“能看清麼?”

“不能......”

“我之前在做闌尾炎切除的時候就說過,炎症會刺激周圍組織黏連,本來區分黏連就非常困難,並不存在單純切開膽囊比切除膽囊要方便的可能。而且......”

卡維看著混亂的膽囊三角和周圍膿性液體,感覺不妙:“大網膜都包裹上來了,周圍還能看到黃綠色液體。”

“這些是膿液?”

“可能吧。”

卡維用組織鉗慢慢分離這些黏連組織,動作越發小心謹慎:“我們首先要處理的黏連部位並非肝膽,而是肝膽下方的結腸肝曲。在分離這種黏連時需要格外小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