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8章 急迫之心,共迎英雄——李巖親率紅娘子出迎荊茂成 (第2/3頁)

加入書籤

妃巴特瑪雖無子嗣,但她們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容忽視。關雎宮貴妃海蘭珠雖曾誕下儲君,然其子早夭,使得這一線希望破滅。最終,符合條件的嫡子僅餘兩人:一是永福宮貴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福臨,年方四歲,聰明伶俐;二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剛剛誕下的博穆博果兒,尚在襁褓之中。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福臨以其年幼卻幸運的身份,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他的登基,不僅標誌著建奴內部權力鬥爭的暫時平息,也為未來滿洲國的命運埋下了伏筆。而這一切,都將在歷史的洪流中,緩緩展開其波瀾壯闊的畫卷。

在身份與權力的微妙天平上,麟趾宮以其尊崇的地位,自然賦予了博穆博果兒一份看似更高的起點,然而命運的轉折往往超乎預料。儘管如此,福臨的生母布木布泰——即永福宮貴妃,雖身陷囹圄成為明軍俘虜,但她背後的蒙古科爾沁部勢力,猶如一股不可忽視的暗流,悄然間在權力的漩渦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股力量,最終助力福臨力壓博穆博果兒,穩穩坐上了帝位,開啟了屬於他的時代。

皇太后哲哲,以她的智慧與沉穩,垂簾聽政,成為幼帝福臨最堅實的後盾。而濟爾哈朗、多爾袞、嶽託三位攝政王,各自手握重權,共同支撐著這個新興政權的運轉。相比之下,曾經的皇位熱門人選豪格,卻如同隕落的星辰,被排擠至權力的邊緣,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相繼易主,更是讓他成為了這場權力遊戲中最為失意的角色。

今日朝會,崇政殿內氣氛凝重而熱烈,建奴的精英們齊聚一堂,只為商議一件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是否起兵伐明,以及如何破關而入。對於起兵之事,眾人意見一致,盛京的廢墟、族人的鮮血、宸妃與莊妃的屈辱,每一幕都是無法忘卻的仇恨,復仇的火焰在每一個建奴的心中熊熊燃燒。

然而,在進攻路線的選擇上,卻出現了分歧。濟爾哈朗,作為首席攝政王,力主從大同突破,這不僅因為沈槯的存在,更因為沈槯對科爾沁部的重創,觸動了皇太后哲哲的敏感神經。她深知,此舉既能復仇,又能為科爾沁部雪恥,一箭雙鵰。

而多爾袞與嶽託,則秉持著更為直接的策略,他們認為真正的敵人是大明,是崇禎帝,只有直擊京師,才能給予大明最沉重的打擊,也才能徹底洗刷沈槯帶來的恥辱。他們的提議,同樣充滿了決絕與勇氣。

經過激烈的討論與權衡,濟爾哈朗與皇太后的意見最終佔據了上風。八旗大軍定於四月初八祭旗出征,誓要以大同為起點,一路南下,直搗京師。多爾袞與嶽託將率領七旗精銳,輔以李永芳、佟養性率領的漢軍八旗,以及滿朱習禮等率領的蒙古騎兵,組成一支不可阻擋的聯軍。他們的目標,不僅是沈槯,更是那高高在上的崇禎帝,誓要將二人一同押赴盛京,以凌遲之刑,祭奠那些逝去的英靈。

隨著出征日期的臨近,整個盛京城都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中。八旗將士們磨刀霍霍,誓要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而福臨,這位年輕的帝王,也將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逐漸展現出他的智慧與勇氣,引領著大清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正當建奴帝國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南下征伐大同與大明之際,另一股力量——由李巖領導的起義軍,卻已悄然對大同府發起了先發制人的攻勢。這場突如其來的戰役,不僅打亂了建奴的部署,也預示著華北大地即將迎來一場更為複雜多變的局勢變遷。

荊茂成的加入,如同為起義軍注入了一股強勁的血液。他不僅帶來了人數上的增長,更攜帶著至關重要的情報,這些資訊如同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起義軍前行的道路。

甄士道與沈楁的深謀遠慮,早已在通州佈局,秘密購入了十萬石糧食,並精心策劃將其安全運回大同。這場龐大的運輸行動,無疑是對起義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