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章 募兵與掙錢 (第2/4頁)

加入書籤

格限制私人開採礦業,對私自開採的民眾,直接冠以盜竊的罪名。

隨著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給官營礦業帶來巨的衝擊,大量的官營礦場倒閉,私人開礦興起。

但是,肆意妄為的礦監(萬曆年間派往的礦監達到了一萬六千餘人)不斷徵稅,使得地方經濟、官員遭受嚴重打擊。

後來,罷掉礦監,但稅使仍置。即便是如此,鐵礦也必須得拿下,不然每年需要耗費大量銀子採購的鐵礦石。

拿下鐵礦,以後打造兵器、鎧甲、火器、火炮就方便了,也不需要顧及其他。

大營需要什麼,巡撫衙門一批銀子運過去,物資什麼的絕對是保質保量完成好。即便是沒銀子,差不多也能打造好。

在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前,棉花的運用、種植遠遠沒有那麼那麼廣泛,百姓多數穿的是麻衣。

朱元璋曾明確下令:民間有五畝到十畝耕田的農民,必須要栽種桑、麻、棉花各半畝,如果超過十畝,種植面積就要翻倍。

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大力推廣,棉布、棉衣、棉被等才普及開來,松江府就是棉布的產出中心。

明朝時期,江南地區已經盛行種植棉花。北方在棉紡這塊始終是差了許多,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松江府的商人賺的盆滿缽滿,而又無可奈何。

畢竟,這個時期,棉衣是所有人冬天不可缺少的物品,要是拿下這塊簡直是賺翻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學習前人利用山東的礦產資源了。

隨著冬季的來臨,商行打造的爐子、煤炭也愈發的受到城中一眾百姓的歡迎。

明朝的鐵器價格大概在一斤80文,煤炭價格大約是百斤一錢三白銀,大概在150文(白銀與銅錢兌換,1兩白銀=1000-1500文,不同時期會略有起伏)左右。

鐵爐的造價,算上人工成本,基本也就在2兩銀子。如售價3、4兩銀子,按照明朝時期,百姓一天100文的收入來算,大概得一個月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放在現在,隨便去哪裡打個工,說不定就可以買了。

但,對手工業等工商業不是很發達的古代來說,哪裡有地方可以讓你去打工呢?

為了來年獲得足夠的人手建設固定大型集市,陳川平在得到自己預設後,找來了登州知府作保。

由劉氏商行先行將取暖的爐子交付流民,流民付出的是來年兩個月的無償幫工。這一過程中會有知府衙門派人監管。

底層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掰著指頭過日子,更不用說來到登州府城附近的流民既沒有土地,還沒有什麼值錢物件。兩個月的幫工能得這一價值三、四兩物件,確實不虧。

如此,不僅堆積的煤炭得以賣掉,也省下了大量的人員支出費用,官府、商行名聲也大漲,可謂是一舉多得。

大約十二月中旬,登、萊二府報名參軍計程車兵陸陸續續到練兵大營,此次的募兵基本上也是招的是16歲以上的青、少年。

劉卓始終認為,即便是在古代,農村百姓、王公貴族家的青少年也有青春叛逆期與性格塑造期。

在這一時期,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開導,需要有人教他們認清真現實,需要有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入了軍,行的便是軍法,一切依令行事;還得有人告訴他們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練兵大營門口,時不時有少年站在大營的門口思索。但是,最終在那幾兩安家銀子誘惑下,走進了大營。

在古代這資訊交流、溝通落後的時代,多數的百姓家庭都認為打仗那是送死的差事,拿了安家的銀子基本也就沒有後續了。

這幾兩的安家銀子與戰場上戰死後的幾十兩撫卹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