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章 明初藩王與藩王制度(一) (第2/3頁)

加入書籤

朱桂、潞州的沈王朱模,還有不知多少的將軍、中尉等。

藩王制度。

朱元璋設立藩王制度的本意是為了讓藩王戍邊、拓邊,以及削弱日益驕橫的勳貴集團在軍隊中的影響。

但是,因為後世子孫的不斷削藩,致使分封的藩王成了一群吸血的朱(豬),失去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本意。

明末國家財政收不上稅,這些藩王也在農民的起義、滿清的屠戮中覆滅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是朱標(諡“懿文太子”,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因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便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位。

劉卓在前世看過不少明初影視劇,對其子朱允炆的印象不太好。

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朱樉(比朱標小一歲),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即馬皇后),被冊封秦王,封地西安。

秦王的封號在諸多藩王的尊號中是最為尊貴的。

但是朱樉為人殘暴,在封地內多行惡事,荒唐無度。朱元璋多次對朱樉勸誡,朱樉毫不悔改。

最終,朱樉在洪武二十八年被三位秦王府老婦人毒殺。朱元璋在聽到朱樉死後,大罵“死有餘辜,德行不良”。朱元璋最後定諡“愍”,即秦愍王朱樉。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為李淑妃所生(應屬不實)。

第三子朱棡應該是朱元璋所有皇子中最為強大的藩王,封晉王,封地太原。

朱棡在世期間長期壓制燕王朱棣(朱棡的兵馬多次跑到朱棣所在轄區,朱棣對此毫無辦法),如若朱棡不死,朱允炆日後削藩的主要矛頭就是朱棡;倘若朱棡在世,朱棣多半不敢起兵靖難。

《明太祖實錄》記載:“眉目修聳,美鬚髯,顧盼有威容,多智數。”意思就是,朱棡文武雙全,英俊,威嚴,聰慧。

朱棡也做了不少違法亂紀的事情,但是朱棡比較聽勸,後來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事情,如練軍築城、東勝屯牧。

朱棡更是在朱元璋處理藍玉案時,全力協助。朱棡病死後,太祖震悼,哀慟不已,上諡“恭”,是為晉恭王。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就是被後世稱為明太宗(即明成祖)的永樂大帝。朱棣在洪武三年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

朱棣鎮守北平時期,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勢很大。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先後削藩多位藩王。朱棣遂於北平起兵靖難,並打敗朱允炆稱帝,定年號永樂。

因朱棣稱帝是篡位所得,朱棣內心一直比較糾結,誓要做出比歷代帝王都要強大輝煌的豐功偉業。

朱棣登基後,設立內閣,選拔一批人品學識俱佳的文人入閣輔政,改革科舉制度,透過一系列措施,朱棣獲得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令人編纂的《永樂大典》,成了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今巨典(後來有人說,嘉靖帝修道就是因為看了此典)。

鄭和七下西洋,使得明朝的威名傳播海外;平定安南之亂;五徵漠北,打得韃靼、瓦剌及其他蒙古人找不到北。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始封吳王,後改封周王,封地在開封府。朱橚在就藩期間,表現的也比較低調,循規蹈矩。

但是在幾年之後,朱橚無令私離封地至鳳陽與其老丈人宋國公馮勝會面。

朱元璋知道以後,勃然大怒,下旨將朱橚流放雲南。

在雲南的一年生活中,朱橚見識到了當地百姓飽受煙瘴之苦,常常生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將朱橚召回南京,苦心教育了一年後,讓朱橚重新回到開封。朱橚在回到開封后,召集一批名醫,彙集各種藥方資料,彙編成為《袖珍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