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章 三十而立 (第3/3頁)

加入書籤

家學說明顯不符合當時背景下的社會環境。

因此,法家應運而生,法家主張採取嚴厲的法規制度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統治;維護君王的權威與權力;追求賞罰分明,這一學說受到了各國的廣泛接受與認可。

四書五經。

《大學》。

《大學》的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大學是大學問,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總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要弘揚天下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管好自己的國家;想管好自己的國家,必須先管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就必須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得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大量的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意念真誠;心思端正;修養品性;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國家、天下太平。

上至天子,下至萬民百姓,都應該以修養自身的品德為根本。從學習獲得知識到意念真誠、心思端正、修養品性、管理家族……,這是有著順序的,不可本末倒置。

在古代,孩童八歲就開始學習識字,待到孩童十五歲就可以學習《大學》。

《大學》篇幅並不長,只有兩千餘字。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將《大學》列於四書之首;民國教育家江謙認為《大學》:“乃諸經之心要也。”

《大學》是一本講大道理、大學問的書,《大學》一書的學問在於在給初學的學子指明瞭一條道路、清晰的方向。

其將個人生活、家庭、學問、出仕之間的關係統一連線在一起。《大學》中的學問對個人的影響,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