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6章 朱熹是怎麼走上聖壇的 (第3/3頁)

加入書籤

只是第一步,明太祖朱元璋則對朱熹地位的鞏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元朝只有極少的科舉,主要沿襲了宋制,也就沒有必要多說了。到了明朝,朱元璋得了天下,要舉行科考了,但是怎麼看四書中的《孟子》不順眼,因為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朱元璋剛剛立朝,正在加強中央集權,為了收回權力,他甚至連宰相制度都廢除了。如果人家拿孟子的話攻擊他,那不是授人口實。氣得朱元璋罵道:“如此荒謬之言,哪裡像臣子說的話?”、“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馬上就命令將孟子逐出文廟,不得配享。併發狠地說,諸大臣“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

但是孟子自從被王安石捧上了聖壇,是得到了大眾的認可的,可不是朱元璋說不行就不行的。第二年朱元璋看到反對自己此事的聲音太大,無奈下了一道諭旨說:“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極不情願地把孟子的牌位又給請了回去了。

為了對抗孟子言論,朱元璋發現了朱熹的《四書集註》,對其中的三綱五常十分欣賞,畢竟朱熹說了“君為臣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且也朱熹也姓朱,甚至朱元璋還差點認朱熹為先祖。

朱元璋最終沒有把《孟子》從“四書五經”中拿掉,只是下令將書中涉及到的令他不愉快的80多條全部刪掉,讓天下讀書人讀新版的《孟子》,這本書就是當時科舉考試學習的《孟子節文》。

關鍵來了,朱元璋一邊閹割《孟子》,一邊又下令以朱熹批註的《四書集註》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這也就逐漸開始了禁錮了後世思想的八股取士。至於後來的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入關,也認識到朱熹的言論方便統治,於是也延續了這個標準。

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朱熹的《四書集註》成了高考的指揮棒,誰敢不認真學,誰敢不尊崇?潛移默化之下,三綱五常也就烙印在了百姓和士子的觀念中了。於是朱熹在神壇上開始爍爍放光了。

但是在宋朝沈繼祖彈劾朱熹之時,朱熹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員,並沒有被神化。所以彈劾朱熹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朱熹被彈劾了六大罪狀和許多小罪,其中六條大罪是:“熹之不孝其親,大罪一也。”、“熹之不敬於君,大罪二也。”、“熹之不忠於國,大罪三也。”、“玩侮朝廷,莫此為甚!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熹之大罪四也。”、“其言意何止怨望而已?熹之大罪五也。”、“其為害於風教大矣!熹之大罪六也”。

至於其他的罪行,還有十幾條,這裡就就列舉幾條。其中就有“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謂其能齊家,可乎?”、“發掘崇安弓手父母之墳以葬其母,而不恤其暴露,謂之恕以及人,可乎?”、“開門授徒,必引富室子弟,以責其束脩之厚。四方饋賂,鼎來踵至,一歲之間,動以萬計,謂之廉以律己,可乎?”

無巧不成書,朱熹被趕出臨安前的《落職罷宮祠謝表》也流存於後世。趙旋還認真的拜讀過。朱熹在這篇謝表中寫道:“有母而嘗小人之食,可驗恩衰;為臣而高不事之心,足明禮闕。以至私故人之財而納其尼女,規學宮之地而改為僧坊。諒皆考覆以非誣,政使竄投而奚憾。”

在謝表的最後,朱熹寫道:“臣敢不深省昨非、細尋今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