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4章 新基層架構 (第2/3頁)

加入書籤

周應秋揣摩聖意,試探道:“縣衙是否亦需擴編?”

“大明舊制,一縣之內,正官、佐貳、屬官、教職、雜職、吏典、差役,各司其職。”

朱由校揮手,太監呈上新制組織架構圖,“抬品級,廣設職,以強縣治。”

圖上分明,知縣為正七品,縣丞、主簿為佐貳,掌錢糧水利;教職受雙重領導,教諭、訓導並舉;雜職因地制宜,巡檢、驛丞各司其責;吏典六房繁忙,差役三班七部,人數眾多,維繫一方安寧。

眾人觀圖,目眩神迷,皇帝此舉,分明是將知縣之權分散,設稅務局、巡檢局、刑名局,各以正八品官員主之,權力制衡,以防獨大。

畢自言終是按捺不住,謹慎進言:“陛下,此設恐增朝廷負擔,施政或有遲滯。”

他深知,若知縣無能或懦弱,恐真為三官所制,權力架空。

畢自嚴話音甫落,皇帝尚未啟唇,周應秋便挺身而出,朗聲道:“陛下,明部衙權責固善,然今朝官員編制實難承載。”

言罷,他目光掠過皇帝手中的組織架構圖,與科舉取士之議交織,背上不禁滲出絲絲寒意,暗忖:若依此設官,進士不足,舉人亦捉襟見肘,恐需秀才上陣矣。

皇帝之意,周應秋已洞若觀火——此乃一場“激烈競逐”之局,實則暗藏“紛爭迭起”。

稅務、巡檢、刑名三局權重日增,必引朝廷選派重臣,省府隨之增設三司,雙重管轄之下,矛盾叢生。

六房之中,戶禮兵刑四分天下,知縣之位,恐難逃協調監督之責,稍有不慎,便成替罪羔羊。

“人才稀缺,何不開恩科廣納賢才?”

朱由校洞悉周應秋心思,一語道破。其行政體系,恰似連環套娃,自中央而地方,層層巢狀,以確保政令暢通無阻。

畢自嚴亦從“明部衙權責”中嗅出端倪,憂慮道:“陛下,官員激增,錢糧恐難以為繼。”

朱由校未直接回應,目光深遠,凝視暖閣橫樑,沉吟道:“南方欠稅之由,朕以為在於官府力弱,難制豪強。”

言畢,他毅然決然:“增設縣尉,以震四方!”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猶如寒風過頸,縣級官員肩上陡增千鈞重擔。

“廢優免,清田畝,編民戶;攤徭入畝,重定賦稅。”

朱由校手持木棍,輕點圖上,言辭鏗鏘:“廢徭役,田畝皆稅,有田納稅,無田免責。啟算賦,十五而徵,人納百文。”

談及偷稅漏稅,周應秋遲疑片刻,朱由校已果斷定策:“初犯重罰,舉報有賞;再犯抄家,流放邊陲;抗稅者,視同謀逆,皇親國戚,亦不例外,流放烏斯藏以儆效尤。”

\"嘶——\"

皇帝一語既出,四座皆驚,四人無不倒吸寒氣,面面相覷。此舉分明是皇恩浩蕩中暗藏鋒芒,誓以重金懸賞,嚴懲偷逃稅賦之蠹蟲,且八避之議內亦難逃法網,其決心之堅,可見一斑。

\"京城風雲變色,貪官汙吏已伏誅兩百有餘,抄家所得,金銀財寶堆積如山,逾三百萬之巨,朕非但不懼人言,反以雷霆手段,彰顯皇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朱由校環視眾人,手腕微動,似在蓄力,言語間霸氣側漏:\"朕言猶在耳,逆者自裁,且看天下,是朕負之,還是世謗朕名。若真至此,朕亦不惜再整乾坤,重塑河山!\"

\"陛下聖明,諒無人敢生反心。\"

畢自言適時進言,四人惶恐跪拜,以息龍顏之怒。

\"董應舉,朕命你為順天知府,肩挑改制重任,你可有膽應承?\"

董應舉聞言,雙腿微顫,然忠心可鑑:\"臣,誓為陛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周應秋何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