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8章 各自心思 (第2/3頁)

加入書籤

啟,十一月望日之時,大明宮廷靜謐,大朝會之影未曾顯現。

然,為維繫朝綱之威嚴,朱由校於南海子悄然召開小廷議,匯聚六部九寺之棟樑,尚書侍郎,正卿少卿,濟濟一堂。

此番聚首,實乃畢自嚴一石激起千層浪。

畢公在核查賬目之際,驚覺地方稅務之弊,猶如千口一詞,皆以缺官為由,怠於徵繳。

憤而上書,力主重燃考成法之火,以正綱紀。

“陛下,遼東烽火連天,臣設度支司掌錢糧,卻察南直隸及鄰省戶部令追稅,地方皆以官缺為辭,推諉不前。”

畢公言辭懇切,直擊要害。

廷議伊始,畢自嚴即拋磚引玉,詢及南直隸查稅使者之迴音。

朱由校未即應之,目光卻轉向了都察院,尋求答案。

“稟陛下,時至隆冬,道路險阻,訊息自緩。”張問達應聲而答,道出實情。

朱由校微微頷首,遂將話題引向考成法重啟之議。

群臣早有默契,利弊得失,心中自有計較。

韓爌首陳其利,言課吏治、信賞罰、一號令,可令大明國庫充盈,國勢昌盛。

然話鋒一轉,又言時局不宜,恐重典之下,官員愈缺。

張問達亦附和之,更揭考成法之弊,言官吏為政績所迫,酷比百姓,民不聊生。

朱由校聞之,面色微變,深知地方官吏貪酷之弊,深惡痛絕。

此時,周應秋挺身而出,為考成法辯護,言其雖有酷比之嫌,然利大於弊。國庫空虛,地方官府責無旁貸。

並提出明旨申飭,以防苛待百姓。

張問達反唇相譏,直指地方官吏缺員乃賦稅欠缺之根源,應先補官再言稅事。

周應秋不甘示弱,反彈劾張問達尸位素餐,都察院監察不力。兩人針鋒相對,氣氛驟緊。

朱由校見狀,出言制止,斥其勿以私怨誤國事。並言朝廷已下令抽調官員補齊州府,然成效不彰。

隨即展示所讀《到任須知》及《大明會典》之心得,欲行官吏分流、科舉入官之策,以圖根本解決之道。

一瞬之間,朱由校以雷霆萬鈞之勢,為大明官吏短缺之困局定下變革基調。

“吾大明學子,皆乃國家棟梁,何分軒輊,論忠孝賢良,皆在人心。”

他言辭鏗鏘,擲地有聲。

畫布鋪展,構架圖現,朱由校指點江山,對眾臣言道:“朕與孫傳庭知縣一番深談,方知縣域治理,實賴佐貳小吏之力。”

言罷,他力排眾議,提出官吏合流之壯舉。

自古以來,官與吏,雙軌並行,官者科舉出身,位高權重;吏者則默默無聞,處理瑣務。

而今,朱由校欲打破此界,令吏員亦有青雲之路。

“陛下此議,驚雷貫耳!”朝堂之上,群臣譁然,恐此舉將觸動士人根本,引發軒然大波。

“祖宗成法,豈可輕改?”韓爌等眾臣跪地力諫,然朱由校心意已決,毅然站起,目光如炬。

“大明二百餘載,積弊深重,非變法無以圖強。官吏合流,正乃破冰之舉!”

他引古喻今,言猶在耳:“陳蕃有云,丈夫志在四方,朕卻以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士人若僅知詩書,不諳實務,何以治國平天下?”

於是,他宣佈新規:秀才入縣衙歷練,舉人赴州府實習,進士則於省道起步,皆從最基層做起。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彷彿春雷炸響,震撼人心。

“陛下聖明,然此事關乎國本,懇請開大廷議,共商對策。”韓爌等人雖知難阻聖意,仍欲爭取一線生機。

然朱由校斷然拒絕,言辭決絕:“天下之事,朕意已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