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6章 互市。 (第2/3頁)

加入書籤

玉大將軍領兵北伐,捕魚兒海一戰,北元朝廷覆滅,蒙古諸部四分五裂。

及至朱棣,靖難之後,大明內修外攘,對北策略暫緩。

然蒙古人卻趁勢囂張,永樂七年,本雅失裡竟敢殺害大明使臣。

朱棣震怒,親率大軍北伐,誓要嚴懲不貸。

然初戰不利,丘福等將貪功冒進,全軍覆沒,令朱棣痛心疾首。

怒火中燒的朱棣,親自披掛上陣,遷都北京,拉開五徵大漠的序幕。

自此,大明對蒙古之策,變為誰強便打誰,草原之上,風雲變幻。

宣宗、正統初期,大明軍隊依然威猛,對蒙古連施重拳。

然朱祁鎮親政後,局勢急轉直下,蒙古再次崛起,大明轉入守勢。

憲宗雖有壯志,卻因朝局動盪,未能盡展宏圖。

孝宗時,雖有王復等將才,然後繼無人,終致弘治年間失地之憾。

然此期間,蒙古諸部亦非鐵板一塊,幾經內鬥,孛兒只斤·巴圖孟克脫穎而出,尊號達延汗,草原之上,又起波瀾。

隨後,明武宗正德帝威嚴發聲,猶如龍吟虎嘯:“報上名來,汝乃何人?”

應州大捷,輝煌戰績,歲月塵封,具體斬獲雖已模糊,但達延汗之隕落,確係當年輝煌篇章。

武宗實錄,字字珠璣:“此後邊患雖頻,然未敢深入腹地。”

、“同年,琉球、天方、瓦剌,遠道而來,共襄盛舉。”

諡號之賜,盡顯英武:“剛強不屈,直理天下;威震四方,敵德兼修;禍亂既平,武功赫赫;刑民皆服,克敵制勝;壯志凌雲,雖終有盡,武名永存。”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歷史之鏡,已清晰映照其功過。

正德一朝,達延汗隕落,為嘉靖盛世奠基,朝堂更迭,時機微妙。

嘉靖年間,邊防固守,京城之圍雖險象環生,然英雄輩出,猶如初露鋒芒之荷,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如璀璨星辰,照耀史冊。

嘉靖仙遊,隆慶、萬曆繼統,張居正力挽狂瀾,朝堂清明,四方蠻夷,皆言:“大明之威,盤之即服!”

緬甸、安南、蒙古、女真、西南土司,無一不感受大明鐵騎之威。

朱由校手撫輿圖,遼東遼西,心中五味雜陳,將星黯淡,雄師不再,大明需時以養精蓄銳。

正當此時,黃克瓚攜旨歸兵部,籌劃新政,首要之務,洞悉蒙古局勢。

蒙古之複雜,猶如迷宮,本部、衛拉特,布里亞特,錯綜交織。

左翼察哈爾、兀良哈、喀爾喀,右翼土默特、喀喇沁、鄂爾多斯,加之科爾沁,獨立而強盛,其地通遼,物產豐饒,尤以“灰色拖更大耗子”聞名遐邇。

遼東戰略,東征西守,遼瀋為矛,廣寧為盾,黃克瓚面對輿圖,眉頭緊鎖,皇帝之策,真能化險為夷,而非養虎遺患?

正當黃克瓚深思之際,順天府衙內,周應秋對即將赴任的鄉官心存疑慮:“僅憑此等鄉紳之力,真能接手糧差重任,無虞乎?”

大明今朝,夏收秋斂之重任,因官闕人稀,竟成士紳囊中之物,謂之“包攬糧差”。

此中乾坤,關乎烏紗穩固,錢囊豐盈,實乃官場頭等要務。

官員若想青雲直上,必先飽食終日,考績斐然。反之,若囊中羞澀,考績難保,仕途便黯淡無光。

此乃“上不沾邊,下無著落”,環環相扣,貪腐之風暗流湧動。

士紳豪門,功名加身,糧差之事,自然手到擒來。自家田地,能逃則逃;親朋故舊,能減則減,皆因利字當頭,方得同舟共濟。

至於缺失之田畝,一則掛靠功名,減免賦稅;二則巧立名目,暗中攤派。

百姓愚昧,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