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4章 武略院 (第2/3頁)

加入書籤

行禮,言辭懇切。

隨後,朱由校擺手示意,繼續與陳寅商議國事:“朕自去年始,便著手擴充軍備,意在遣孫傳庭率豹韜衛赴遼東,是以優先補足了其麾下將官。然其餘三衛,將官匱乏,多有兼領之職,六月大考,正是用人之際。”

“陛下所託,臣必全力以赴。六月之前,定當為陛下訓練出足夠的將官,以充實京中三衛。”

陳寅拱手立誓,語氣堅定。

朱由校點頭以示嘉許,一番勉勵之後,便讓陳寅退下處理軍務。

步入武略院書房,朱由校端坐案前,太監們迅速佈置妥當。

他提筆揮毫,新軍編制躍然紙上:軍法、武德、輜重三營鼎立,各司其職。

輜重營如大軍之血脈,後勤無憂;軍法營則如利劍出鞘,督戰監軍,執行五十四禁,十七斬之嚴規,鐵面無私;武德營則似春風化雨,滋養軍心,更兼整治軍中不正之風,如佔役、私役之弊,力挽狂瀾於既倒。

朱由校深諳此道,對軍法之嚴苛與武德之教化並重,其佈局之精妙,恰如太極之陰陽相濟,相得益彰。

上級軍官私刑濫施,貪腐軍資,侵吞軍田,奴役士卒,此等行徑,軍中已悄然成風,化為隱形之規。

自軍隊誕生之初,便是征戰沙場、扞衛疆土之鋒利刃劍。

然劍需鞘護,方能不失其銳。

歷朝歷代,監軍、虞侯、觀軍容使等職位應運而生,猶如劍鞘,意在維繫劍之鋒芒。

然則,鞘松則劍易脫,如五代十國,武夫擅權,朝綱不振;鞘緊則劍鈍,如趙宋末期及今朝大明,軍力萎靡。

皇帝初定天下,與士卒同甘共苦,軍隊近乎私屬,然後世子孫治國,虞侯、監軍、觀軍容使皆難駕馭此劍,蓋因軍隊既可為皇權之私,亦能淪為將領之私。

士卒遭私役之苦,申訴無門,猶如困獸之鬥,或遭權貴暗算,或淪為家奴,命運多舛。

朱由校洞悉此弊,創立武德司,以圖整肅軍紀,此任非文官所能擔,恐致軍權旁落,國本動搖。

欲使人勤勉於微利之事,唯以編制為餌。

後世有師者,晨昏不輟,薪薄事繁,對難纏之學子,猶抱春蠶之志,蠟炬之情,堅守講臺,無私奉獻。

公立學校之所以能聚賢才,皆因編制之保障。

朱由校效法此道,賜武德司英才以錦衣衛之編,或曰未來之從龍衛,雖薪俸不豐,卻以希望之光,激勵其忠勇前行。

大明雖貧,然畫餅亦能充飢,予人以望,勝於空談。

朱由校揮毫半個時辰,方起身離案,步履間盡顯少年英氣。

步入校場,武略院勳貴子弟已列隊以待,皆青春年少,而老將則多被安置於錦衣衛,享閒散之祿。

陳寅、陳策,二子各領風騷,一主新軍將才之培育,一司勳貴子弟之錘鍊,皆為大明軍官之典範。

寅承世襲之勳,策則武舉出身。

兩人皆是憑藉赫赫戰功,步步為營,青雲直上。

陳策戎馬生涯,歷經平播、靖倭之戰,對於錘鍊兵馬之道,自是駕輕就熟。

經他雕琢,那些昔日的勳貴公子,竟也初具軍人風骨,雖偶有胖碩身影點綴其間,略顯不諧。

目睹這佇列嚴整,軍姿挺拔的一幕,朱由校龍顏大悅,讚許之情溢於言表。

陳策之練兵術,實乃神來之筆,那些視軍姿為兒戲之輩,實乃井底之蛙,難窺其深遠意義。

軍姿之立,雖看似枯燥乏味,實為鑄就鐵律、砥礪意志之基石。

挺胸、收腹、凝視前方,雙腳呈六十度分立,雙手緊貼褲縫,全身緊繃如弦,此等姿態,人皆可為,然持久者鮮矣。

試問,十分鐘、二十分鐘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