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章 貪腐。。 (第2/2頁)

加入書籤

最後,朱由校望向王三善,寄望深重:“王愛卿剛直不阿,朕視卿為諍臣之典範,願卿能如魏徵般,直言敢諫。”

王三善躬身領命:“臣必竭忠盡智,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三人相視一笑,默契十足。朱由校趁機宣示新政:“朕首務,乃整肅貪腐。

深知百官俸祿微薄,尤以京官為甚,致生貪念。

故朕欲增俸祿,確保實惠及於每位官員。”

言及俸祿,朱由校引古喻今,提及朱元璋效仿漢唐,尤重唐制,然實則明朝俸祿雖量上略勝,質上卻大打折扣,福利盡削,官員生計維艱,不得已而貪腐成風。

更甚者,朝廷常以寶鈔、胡椒等折算俸祿,致使官員苦不堪言,貪腐之風愈演愈烈,終成大患。

“故朕欲正本清源,先足官員之祿,再嚴懲貪腐,使百官無後顧之憂,共謀國是。”

此番言論,既揭露了明朝俸祿制度之弊,又彰顯了皇帝革故鼎新之決心,令在場之人無不肅然起敬。

洪武、永樂盛世,大明鐵騎百萬,寶鈔堅挺,皇恩浩蕩,官員俸祿豐盈,執法如山,斬奸除佞,正氣凜然。

然土木堡風雲突變,大明皇權陷窘境,兵微將寡,財庫空虛,對貪腐之風,只得隱忍不發。此中緣由,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尤為關鍵。

兩漢以粟易祿,尚能維繫,而大明經濟之策,錯綜複雜,張居正變法後,白銀為尊,海賊攜銀湧入,銀價暴跌,官員俸祿難以為繼,生計維艱。

戶部尚書朱厚熜,二十七次京察,貪墨之風依舊。

聞漲俸之議,群臣非但不喜,反添憂慮。

畢自嚴挺身而出,直言不諱:“陛下,國庫空虛,恐難支官員俸祿。”

朱由校聞言,神色微變,旋即豪邁道:“朕自有良策,內帑補之。”

言罷,朱由校展卷《萬曆會計錄》,此書乃張江陵督修,詳載大明財政之經緯,自隆慶至萬曆,歷經數載而成。

地理分卷,細至府縣,田糧、邊餉、庫監、俸祿等,無一不備。此書沿用至崇禎,畢自嚴《度支奏議》亦受其影響,雖為初稿,卻為崇禎撥雲見日。

朱由校手執此書,實乃戶部尚書李汝華之謀。

萬曆末年,為應遼東戰事,李汝華屢請加賦,終得朱由校首肯。然天啟皇帝深知,此舉無異於火中取栗,民間怨聲載道。

天啟皇帝之豪橫,非因加賦,而在於其擅“搶大戶”,雜項銀、鹽課銀、關稅銀,源源不斷,終聚巨資。

李汝華年邁請辭,朱由校遂委重任於畢自嚴,望其能重整大明財政。

畢自嚴領命,誓不負皇恩,與袁可立、王三善共謀大計。

“官員漲俸,國庫、內帑共擔之。”

朱由校一語定乾坤,畢自嚴等領旨,誓將京官名額、薪俸梳理清晰,以報皇恩。

三人離去,朱由校之聲迴盪堂中:“勿負朕望。”

言簡意賅,卻重如千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