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7章 剷除。 (第2/3頁)

加入書籤

即將枯竭,危機四伏。

然朱由校心知,鹽商之囤,非無庫存之虞,實乃藉機漁利。

他豈會輕信,鹽商手中之鹽,皆是朝生暮售之物?

\"張問達,此公莫非性情大變乎?\"

倏忽間,朱由校掌中顯現一冊精心挑選的奏章。

\"鹽政,乃國本所繫,袁世振革新兩淮鹽法,鹽稅激增,成效斐然。臣斗膽提議,以兩淮綱鹽法為範,速推及四海。\"

目睹東林鐵桿張問達竟上疏力推此法,朱由校心中不禁泛起漣漪,頓覺事有蹊蹺。

昔日那等清流之輩,不正如俗語所云,\"君夾菜而彼轉桌,君敬酒而彼辭杯,君飲水而彼阻道\"?

今何忽現此等擁躉?

\"無事殷勤,非奸即詐。\"

朱由校眸光微斂,心中已對張問達之舉有了定論。

\"陛下,此乃袁侍郎之奏章。\"

正當此時,劉時敏手捧奏章,悄無聲息至御前,輕聲細語間,已遣散殿內侍從。

\"袁侍郎意欲私下將去年未銷燬之鹽引,高價售予鹽商,以圖私利。\"

劉時敏密語相告,字字珠璣。

\"哦?哦?\"

朱由校初聞袁世振之名,幾欲頷首,旋即警覺,\"私售舊引,其源何來?\"

\"此皆各科提舉司、轉運司私印之物,形同官引,然銀未入國庫,乃衙門私下所為。\"

劉時敏深知內情,娓娓道來。

\"袁侍郎更借內務府商賈之力,欲從鹽商身上再刮一層油水,名曰'利之所在,多者得之'。\"

\"咦?\"

朱由校聞言,滿頭疑惑,如墜雲霧。

原來,往昔朝廷濫發鹽引,致鹽場無鹽可兌。

此番鹽政改革,意在以區域劃分、世襲罔替之法,消解超發之弊。

綱鹽法十綱並列,一舊九新,誰人敢信朝廷真能兌現舊綱之諾?

而袁世振此舉,竟是欲借錦衣衛查貪之餘威,再售私引於鹽商,實乃\"上下其手,兩頭通吃\"之策,令人咋舌。

………………

在這場精心策劃的戲碼中,朱由校化身為尋常百姓,悄然隱匿於二樓雅座,靜觀風雲變幻。

長蘆鹽運司,其下脈絡廣佈,滄州、青州二分司如臂使指,長蘆、小直沽二批驗所嚴把鹽道,二十四鹽場星羅棋佈,各設鹽課司以督課稅。

年歲間,小引鹽十八萬八千餘引,浩蕩而出,北直隸與河南彰德、衛輝二府之民,皆仰其鹽利。

鹽稅之重,非但養軍於宣府、大同、薊州三鎮,更澤及郊廟祭祀、內府膳食,乃至百官俸祿,年入太倉銀十二萬兩,實為國庫之要脈。

自錦衣衛雷霆行動始,長蘆鹽商雲集京城,風聲鶴唳中,袁世振此等“妙手”,竟遣錦衣衛遍灑“請帖”,言下之意,赴會則生,避之則族滅,鹽商們焉敢不從?

戶部大堂之上,文書聲聲,抑揚頓挫間,權柄更迭:“彰德趙氏,舊引五千七百,長蘆鹽銷彰德,世襲永固;順天李氏,舊引七千五百,鹽路直達衛輝,亦享世襲。”……

北直隸八府二州,河南二府,十二商賈,脫穎而出,皆因袁世振昔日兩淮之策,今得皇恩浩蕩,更添改良,自是遊刃有餘。

主位之上,袁世振悠然問道:“舊引之債,由新貴承繼,朝廷日後兌付,諸君以為如何?”

堂下應聲如雷,皆道“無礙”,並誓以銀錢相易,未中選者亦無怨言,私下交易早已塵埃落定。

朱由校於旁觀處,暗自讚歎:五日之內,暗流湧動,拼音交易,樂此不疲。

皇權之下,勸諫皆寂,唯利是圖,人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