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章 洗牌。 (第2/3頁)

加入書籤

以為朕年幼無知,易欺不成?”朱由校拍案而起,聲色俱厲,“兵部已現蠹蟲,戶部焉能清白?若不細查嚴審,恐我大明基業,將毀於一旦!”

方從哲聞言,心驚膽戰,噤若寒蟬,再不敢多言。

而戶部尚書李汝華,心中自有一本賬:老臣一枚,萬曆遺風,四十載宦海浮沉,早已心生退意。今日之事,非我之過,不如急流勇退,上書乞骸骨,以保晚節。

見眾臣啞然,朱由校轉向畢自嚴:“畢卿,朕前日所託,京城官員俸祿之事,進展如何?”

畢自嚴早有準備,袖中取出奏章,恭敬呈上:“陛下,臣等已畢其功於一役,請陛下過目。”

朱由校接過奏章,卻不急於閱覽,而是笑道:“畢卿精通財計,度支司正卿之職,非你莫屬。望卿速速理清大明財政脈絡,以慰朕心。”

“臣定不負陛下厚望!”畢自嚴感激涕零,出列謝恩,心中暗自盤算,如何不負聖命,力挽狂瀾。

“接下來,步入正題之二。”朱由校輕揮衣袖,示意侍從呈上物事。

銀幣雙枚,一巨一微,逐一落入群臣掌心。朱由校啟唇言道:“白銀折色,乃張居正變法之精髓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稅收折銀,非張居正首創,歷朝皆有此例,尤以宋朝為甚,折變之術玩得爐火純青。

老趙家巧立名目,按需折換,名曰折變,實則官民之間的利益博弈。

本應市價公允,官府卻慣於壓低稅物,抬高折物,一低一高間,民脂民膏悄然流失。

譬如宋徽宗大觀二年,京西路民戶之雜錢鹽錢,竟被強折小麥,市價百二十文之麥,官府僅予五十三文,剝削之甚,可見一斑。

更有甚者,折變過程繁複冗長,如銅錢變絹,絹再變絲,絲又變錢,三番五次,價值倍增,民眾苦不堪言,嘆宋朝苛斂之甚,超越往昔。

“朕覽史籍,萬曆十年,太倉儲糧千萬九百萬石,銀四百萬兩,糧價低廉。

時至今日,京城糧價飆升,銀一兩難換一石。”朱由校話鋒一轉,問曰,“諸卿以為何故?”

群臣面面相覷,啞口無言,豈敢直言神宗怠政之過?

“張居正變法,破金銀之禁,白銀遂成國幣,民間流通無阻。”

朱由校繼續說道,“然自隆慶開關以來,五十三載,白銀湧入,不可勝數。

我大明現狀,與朕前言百萬兩犒軍銀赴遼東,何其相似?”

“陛下高瞻遠矚。”畢自嚴率先領悟,回想起南海子所見銀幣之精妙。

“朕早有鑄銀為幣,便民交易之念,今日便讓諸卿一睹為快。”朱由校展示銀幣,一枚重八錢九厘,白金五錢,銅六錢,值銀一兩,名曰銀元;另一枚四錢四分五厘,白金二錢五分,銅六錢,值銀五錢,謂之銀分。此二幣,皆能吹響,清脆悅耳,群臣仿效,皆感驚奇。

寶泉局工匠技藝精湛,銀幣之精美,更勝原圖。近九成含銀,盜鑄者亦需掂量風險與收益。

“此銀幣之鑄,尚有一大利,即便於百姓交易,無需再攜絞剪奔波。”朱由校解釋道,“市面上白銀名色繁多,元絲、青絲等不一而足,而此銀幣,則統一規格,使用便捷。”

“陛下聖明!”群臣讚歎,手捧銀幣,細細品鑑。

韓爌挺身而出,為天下請命:“陛下,臣請廣開鑄銀之路,令各省皆設爐,解我大明錢荒之困。”

然朱由校聞言,神色微斂,天啟鑄幣之敗,記憶猶新。“此事非同小可,錢乃國之重器,需慎之又慎。朕已設寶泉局專司此事,內帑、度支司、工部共同監督。”

袁應泰心有不甘,提議南京亦設寶泉局,卻遭朱由校反問:“長途運銀至京,豈非勞民傷財?此乃工部之意?”言語間,目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