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0章 解決工業剪刀差 發展產業 (第4/5頁)

加入書籤

透過集體行動來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減少被工業剪刀差掠奪的程度。

其次,蘇星雲特別注重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他相信,只有農業和工業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均衡發展。因此,他在領地內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種植模式,幫助農民們提高產量,增加收入。他還設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派遣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們科學種植。

此外,蘇星雲還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比如減免農業稅、提供低息貸款等,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他還在領地內建立了農產品交易市場,方便農民們出售農產品,獲取更高的收益。

為了確保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蘇星雲還設立了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負責對資本管理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和審計。這個機構由生產者們選出的代表組成,他們有權隨時查閱資本管理部門的賬目和檔案,確保資金的使用的確符合既定的計劃和目標。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將這個領地視為一個國家的話,這種發展模式無疑是實現工業化最快的途徑。儘管在工業化全面鋪開、生產財富過剩之後,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目前這個階段,工業化生產力尚處於起步階段,根本不會面臨生產過剩、物資浪費等系列問題。現在的狀況是,只要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迅速被社會所消耗。

沒錯,這就是典型的舉國體制。當年新中國在滿目瘡痍、工業人才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正是採用了這種體制,在建國十六年之後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這其中固然有蘇聯援助的因素,但這一事實足以證明,舉國體制確實是實現工業化的捷徑。在蘇星雲的領地中,整個社會產生的財富在確保人民基本溫飽的前提下,被全面投入到鋼鐵、化工、機械、教育等基礎產業中。這裡沒有資本家之間的爾虞我詐和相互傾軋,也沒有為了維持小貴族情調而浪費在奢侈品生產上的勞動力。這一代領地中的人民,可以說是為發展無私奉獻的一代。

回顧歷史,英國工業革命犧牲的是那些在圈地政策中失去土地、被迫進入工廠的農民;美國工業革命犧牲的是那些平均壽命不足四十歲的工人;南北戰爭結束後,自由的黑奴們悲哀地發現,在工廠裡當工人竟然比在種植園當奴隸還要悽慘;而在日本工業革命時期,犧牲的是那些生活境遇比當時非洲平民還要糟糕的一代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工業革命似乎總是要以犧牲某些群體的利益為代價。但蘇星雲堅信,他能夠保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公平地奉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會有人利用這個過程為自己謀取私利。

現在,領地內的所有民眾都心滿意足,毫無怨言,也沒有人意識到自己被剝削。至少,在這個領地裡,每個人都能維持基本的溫飽生活。與領地外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相比,這裡的民眾感到無比滿足。蘇星雲採取的是一種小步快跑的策略,當前正是關鍵的幾年,只要堅持下去,一旦突破瓶頸,工業社會將引領整個時代的潮流。

在領地的街頭巷尾,人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歡快地在街道上奔跑嬉戲,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無憂無慮的笑容。婦女們在集市上忙碌地買賣貨物,手中拿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神情。男人們則在工地上辛勤勞作,汗水浸溼了他們的衣衫,但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希望。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鋼鐵產業雖然是在虧本運營,但對民眾銷售的鐵製品價格高昂。然而,鋼鐵消耗最大的幾個方面,如造船、生產機械零件,以及向巢湖延伸的那 20 公里鐵路,都是以低價銷售的。這些專案雖然短期內看不到盈利,但對於領地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特別是造船和移民初期,這兩個領域更是嚴重虧本。回顧歷史,西方人在大航海初期之所以能夠盈利,是因為他們打通了通往中華文明圈這個發達地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