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7章 戰爭武器的進步 (第2/3頁)

加入書籤

但一試射,蘇星雲心疼得要命,子彈跟流水似的往外淌。他得憋著不能表現出來,不能讓研發者因為省錢念頭耽誤了研發。

“子彈消耗太大,得想辦法。”蘇星雲對研發負責人說。

負責人撓頭:“是啊,領主,機槍猛但子彈貴。您看,咱們能不能最佳化下設計,省點子彈?”

蘇星雲點頭:“當然得最佳化,但不能影響效能。你們得琢磨琢磨,找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領地裡的加特林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改進,雖然還沒達到後世噠噠噠冒藍火的水平,但在這個時代已經足夠強大。

相對機槍的心痛研發,火炮的研發則是半無奈半欣喜的場面。

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大殺器就是迫擊炮配上開花彈,為了搞懂這個技術,他下足了功夫。其實,步兵迫擊炮說白了就是一種前膛炮。把炮彈從調好角度的炮管口塞進去,炮彈一落下去撞到炮管底部,就會觸發撞針點燃尾部的火藥,把彈頭推出去。等彈頭落地的時候,和慣性配重物連在一起的撞針因為慣性突然停住,原本和彈體相連的部分就在慣性作用下從彈體裡脫落,然後繼續往下撞,引爆雷汞,接著炸藥就炸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當其衝的就是炮鋼問題。在原來的時空,薄壁步兵迫擊炮的炮管採用的是頂級炮鋼。21世紀的迫擊炮射程能達到7500米。然而,蘇星雲現在根本無法生產這種級別的炮鋼。鉻的提煉量極少,更不用說加入其他幾種元素進行金屬加工了。蘇星雲雖然將大規模鍊鋼技術提前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水平,但材料科學的積累並非一蹴而就,他和他的幾個實驗室在短短几年內是無法趕上的。

為了提升炮管的精度,鋼廠工人採用了被套技術,即用一個紅熱的金屬管套在炮管外,待外部金屬管冷卻後,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緊密箍住內層炮管,從而施加預應力。

儘管描述簡單,但此過程要求極高精度,確保兩金屬管緊密結合。目前,僅有一號鋼鐵廠具備執行此操作的能力。當然,作為替代方案,也可採用鋼條纏繞緊箍炮管。

總體而言,最終的迫擊炮產品並非輕便之物,需藉助馬車進行機動。其射程勉強達到1200米。儘管如此,蘇星雲對此結果仍表示滿意,畢竟已成功獲得了開花彈。

儘管當前射程的迫擊炮已足以壓制這個世界的任何軍隊,但蘇星雲仍未放棄對直擊火炮的研究。

他清楚自己的一式火炮與原時空一戰時期的火炮存在幾大差異:首先是開花彈,這一點他完全達不到技術水平,放棄了;其次是後膛設計,有了後膛槍的參考,這個技術實現了。這款樣品的炮閘結構與原時空歷史上的阿姆斯特朗後膛炮頗為相似,但蘇星雲並未抄襲,完全是軍工廠技術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然而,該後膛炮存在卡殼問題,且重量驚人,儘管口徑一再減小,但炮閘重量仍無法降低,若再減小口徑,加工將成難題。這款後膛炮重達3噸,更適合用作艦炮,但目前海上尚無值得動用後膛炮對付的敵人,火箭彈已足夠應對。

因此,目前的陸軍火炮基本保持原樣,但由於採用了鋼鐵鑄造,無需像過去那樣每發射三炮就得暫停一會兒。使用鋼鐵鑄造的一式火炮可以實現每五分鐘發射一發的射速,並在連續射擊過程中利用水進行冷卻,直至膛線磨平。

隨著鋼炮的出現,以往的火炮瞬間淪為劣質產品。不僅如此,火炮彈藥也開始發生變革,榴霰彈應運而生。這種彈藥結合了實心彈的射程優勢與霰彈對軟目標的高殺傷力,在這個尚未出現戰壕和鐵絲網的時代,其威力甚至超過了機槍。

榴霰彈是一種特殊的彈藥,其結構是在一個筒狀容器底部裝填少量炸藥,其餘空間則填滿鐵製彈丸。當火炮發射這個鐵筒時,延時引信會在半空中點燃筒底的炸藥。爆炸產生的力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