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8章 日本的小插曲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一式火炮在完成升級後,雖名稱依舊,但技術層面已媲美原時空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火炮升級任務完成後,蘇星雲又將注意力投向了一式火槍。對於採用定裝金屬子彈的二式步槍,蘇星雲坦言,這一步跨越得過大。

軍火製造非單憑工匠的發明創造就行。在創新方面,中國的工匠絕不遜色於他人。例如,在康麻子時代,戴鋅憑藉隧髮結構製造出了28響連珠槍,這種槍械已初具現代機槍的雛形。而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思想未被“唯有聖賢文章高”的觀念所束縛,加之元朝對儒家學者的打壓,工匠階層尚未遭受社會的廣泛歧視,這使得蘇星雲推崇技工的政策得以順利推行,毫無社會阻力。

蘇星雲展示的最新成果是一支後裝紙殼隧發槍。這種槍械採用紙殼子彈,從後部裝填,透過專用的火藥角筒向藥池中新增火藥,再用搖柄封閉並固定藥池。隨後,使用燧石點火發射。射擊時,白煙從槍口和藥池的密封縫隙中冒出。這種火槍的平均射速為一分鐘四發,每七發會出現一次啞火,極限射速可達一分鐘七發。這種火槍的設計源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對蘇星雲來說,重現這一技術並不困難。原本手工製作導致的精度不足和漏氣問題,在機械標準化加工下得到了有效控制,雖未完全消除,但已降至可接受範圍。然而,這款後裝槍最終未能定型,主要原因是攜帶火藥角操作存在安全隱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爆炸。

最終,紙質火帽和紙殼子彈成為了改進型的標準裝備。蘇星雲最初設想的二式火槍是設計為使用全金屬子彈的,但在技工們的不懈努力下,儘管成本高昂,這一設想還是得以實現。然而,高昂的成本使得這一大躍進式的嘗試遭遇了困境,因為當時的衝壓器械難以大規模生產帶有中央底火的金屬彈殼,每次射擊都如同製作藝術品一般精細。蘇星雲的黑科技提前問世,卻面臨著無法普及使用的尷尬局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重新設計了彈藥。透過在兩個紙片之間均勻塗抹雷汞,製成了廉價的紙質火帽,並採用了針尖發火的方式。這種外包防水漆的紙質子彈開始服役。儘管新型的二式火槍底部存在漏氣問題,且不能在水中使用,但它滿足了大規模裝備的條件。於是,二式火槍的大眾化版本應運而生。領地內的一式火槍大量進行了改版,這是繼幾年前長槍改為火槍之後,領地內的第二次大規模換裝行動。

至於費心費力反覆衝壓的金屬子彈,現在完全是機槍型號。

-----------------分割線--------------------------

在蘇星雲緊張籌備明年戰爭時,遠處的日本引起了他的注意。實際上,情況並不嚴重,就像玩紅警時小地圖上閃現的紅色標誌,提示你受到了攻擊,但當你細看時,發現不過是敵軍的輕微騷擾。

此時,南朝的後村天皇在得到蘇星雲這個外來勢力的干預後,命運開始好轉。受到共合軍領地廉價鋼鐵器具的吸引,一些大名開始轉變立場。

原本依賴天照大神子孫身份維生的南朝天皇開始嶄露頭角。他利用自己的名聲和影響力,使得日本的銅礦被大量開採,並統一賣給共和軍勢力。蘇星雲提供給天皇的代理人一定的回扣,使他能夠更有力地控制領地。然而,由農民組成的弩軍,除了接受了簡單訓練外,本質上仍然是垃圾。

1347年冬季,南朝的弩軍在取得一次小勝後,將戰線向北朝首都方向推進了幾公里。在日本這樣的地理環境下,這確實是一場戰役級別的勝利,若能多次取得這樣的勝利,北朝的防線很可能會崩潰,因為當時日本的南北兩京之間的距離僅有幾十公里。然而,出身公卿階層的南朝指揮官很快樂極生悲。

來自北朝的足利尊氏,作為推翻鎌倉幕府的猛將,歷經數十年的戰爭,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