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新的動力來源——水利,制定標準 (第2/3頁)

加入書籤

妙運用,更是像給小黃村的生產力提升到了新高度。蘇星雲內心激動,他夢寐以求的工業化大生產圖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技術那絕對是非常高超的,遙遙領先於世界。加上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那是相當充足。歷史上那些個盛世王朝,無一不是靠著這龐大的人口基數,在產量上是其他文明數倍。按常理來講,技術有了,人力足了,連原始資本的積累都慢慢攢起來了,為什麼就沒發展出工業革命來呢?

這其中的緣由,其實相當複雜,雖然條件看似都具備了,但真正要觸發工業革命這樣的歷史大事件,還得看社會制度、經濟結構、思想解放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得有那麼一股核心力量,能推動整個社會從內到外來個徹頭徹尾的大變革。

不過蘇星雲認為,中國歷史上工業革命兒缺少的,是“標準化”沒能夠延續下來。秦朝那會兒,國家力量極其強大,全國武器換裝大一統”,零件通用,跟搭積木似的,很快就能生產使用。這效率和產能,你說不是標準化立功勞我都不信。雖說戰國那會兒的具體情況不清楚,但秦國愣是用陝西甘肅那點地兒,把東邊那幫地盤大、人多勢眾的六國按在地上摩擦,這背後,生產力的優勢絕對是槓槓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頭一件事兒就是搞度量衡統一,這簡直就是給全國的生產生活來了個大統一,標準一統一,效率嗖嗖往上漲。可惜,秦朝一滅亡,那些文人墨客就開始各種“黑”秦始皇,造謠說秦國嚴刑峻法、強盜思想作風,把強大的秦國宣揚成無惡不作的國家,。可他們偏偏忘了,秦國那套生產製度,那是真金白銀的強!

度量衡是傳下來了,但精度和深度卻一直沒有進化。文人們呢,寫起工匠來,淨是些“匠心獨運”、“技藝超群”的讚美詞,可就沒誰考慮過如何批次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來。再到後來,儒家大佬們一墮落,精妙的生產工藝直接被打上了“奇技淫巧”的標籤,這簡直就是給創新潑髒水啊!

蘇星雲覺得,要是當年咱們能早點兒重視起標準化這事兒,說不定工業革命的火花,早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絢爛綻放了呢!蘇星雲堅信,只要有人敢於嘗試,勇於創新,歷史的軌跡也是可以被改寫的。這不,他就在小黃村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步向著工業化的夢想邁進!

現在蘇星雲在用拼音和簡體字將資訊傳播的能力向自己的屬下普及後,緊接著,他又把度量衡提升到了新高度,木匠和鐵匠的地方,現在統一掛上了精細到毫米級別的米尺,而且,這些米尺全都是對照照村裡那個米尺來做的,它是由白銀製造的,標準得不能再標準了。

每件產品出廠前,都得需要經過檢查,量長度、測寬度,即使有一丁點兒誤差都不允許。要是哪個產品不達標,直接當次品,數量一多,生產者和主管還得受罰。工人們雖然不樂意,但制度就是制度,一視同仁,這樣工人就逐步接受了。

李賀和曾蔡這些製造業的大佬們,一開始也被水車這些大機械的神奇給驚豔到了,然後就開始瘋狂鑽研,跟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他們深刻體會到了那句老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在製造界,精準就是王道!所以,他們成了標準化的鐵桿粉絲,推起標準化來那叫一個不遺餘力。

就這樣,在蘇星雲的引導和幾位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遊標卡尺這種高精尖的測量神器橫空出世了,簡直就是製造業的福音啊!這下子,產品的精度噌噌往上漲,質量越來越高,讓人不得不服!

隨著那些精細到一毫米的包鐵齒輪等零件紛紛出爐,大型水車就故障率直線下降,跑得無比順暢。

隨著鐵礦石儲備到位,蘇星雲立馬覺得一座高爐還是太少了,於是,第二座高爐的建設計劃火速提上日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