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十三章 月下憶往籌日後 (第3/5頁)

加入書籤

能等個時機,奔去太原尋投李世民,這豈不是應對“忽然身處此個時代”之此大變的最好辦法?但不久後,他就被迫改變主意,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了。

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正月間,在和幾個縣吏吃酒時,聽他們說,楊廣剛下了詔,令毘陵通守集十郡兵數萬人,在郡東南起宮苑,要求周圍十二里,內為十六離宮;並楊廣還打算同時在會稽也築個宮。

毘陵在江南,但這道詔書,卻不免地使李善道想起自楊廣登基以今,其所做的諸多大耗民力之事,如那三徵高句麗,又如那營造東都、挖掘大運河等等,因此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又由此想開去,那他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萬一還沒找到投李世民的機會,他就被朝廷徵召了勞役或兵役,怎麼辦?如他“阿哥”大業九年被徵兵役那樣,也拿錢得脫麼?一次也許能夠得脫,下一次呢?李家又有多少家產,能夠支撐?越想越是擔心。

再一個是近些年來,山東、河北等地的義軍如火燎原,揭竿落草的一夥接一夥,東郡此地,位處在山東西界,西與河北相接,現如今,其郡之四面八方,早已是“盜賊”處處!

遠些的不說,只說與東郡接壤的周近諸郡。

東北邊接壤的東平郡,今有徐圓朗等部義軍活動。東邊接壤的濟陰郡,今有孟海公、蔣善合、王當仁等部活動,與徐圓朗聲勢互通。東南接壤的梁郡,今有李公逸、李善行兄弟的“盜夥”活動。南邊接壤的滎陽郡,算瓦崗的勢力範圍,沒有特別大的盜夥,然除瓦崗以外,亦有活動在滎陽南、西之襄城、潁川郡的張善相、郭孝恪等“盜夥”時亦入掠。

東郡西邊,河對岸的河北地界,與東郡隔河相望的汲郡,今有瓦崗義軍,另又有王伯當等部。

至於東郡境內,當然不可能獨善其身,也是盜賊眾多,大的盜夥有兩支,一是瓦崗在韋城的分寨,還有個是與翟讓老鄉,同是韋城人的周文舉部盜夥。

所謂“環滁皆山”,方下之東郡,所面臨的局勢卻著實可說是“環東皆賊”了。

這麼個情況下,儘管瓦崗寨的義軍,因為徐世績的建議,不怎麼在東郡掠民,可這只是現在,以後呢?難道東郡居然能在這麼個亂世中,成為一方桃源,一直不受大的賊害?

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而且別說以後了,現在就不可能。

瓦崗“兔子不吃窩邊草”,在翟讓的約束下,不對東郡士民進行成規模、有計劃的擄掠,可瓦崗現眾萬餘,翟讓能管到每個頭領、嘍囉的頭上麼?不可能的事。並東郡還有周文舉部這支賊盜,以及不少別的小股盜賊,——他來投瓦崗的路上時,不就遇到了好幾股小股蟊賊麼?其它縣的情況,李善道不大瞭解,衛南縣的百姓反正是已遭過這些大小賊部賊害的不在少數。

這也即是說,威脅他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的不止是朝廷,還有遍地的群盜!就還是那個擔心了,若在找到投李世民的機會前,哪怕是僥倖躲過了朝廷的徵召,可卻先遭了賊害,怎麼辦?

官也逼、賊亦迫,想來想去,不能再等了。

於是,他最終乃才決定,他孃的,別等被朝廷徵召、也別等身被賊害了,乾脆主動先去落草!

最難做的是改變主意,主意一變,新的決定一做,底下的事就容易定了。

比如郡中、郡外周圍這麼多的義軍也好、盜賊也好,如此多的寨頭,投哪個?

不用說,必然是選擇瓦崗寨了。

遂乃,他把這個李善道以前交好的那些朋友,秦敬嗣等聚到了一塊兒,與他們說了自己的打算。秦敬嗣等本就不是好良民,特別焦彥郎這幾個,實早就瞧著那些“強人”搶財掠貨,吃香喝辣羨慕了。李善道一說,便如秦敬嗣的形容,諸人盡皆踴躍,沒一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