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9章 寶鈔的本質 (第2/2頁)

加入書籤

錢銀面值使呢?

看朱標陷入沉思。

常升拿起面前的茶盞,將茶蓋茶杯分置開來道:“就以這茶盞作比。

“茶蓋為農,產糧。”

“茶碗為匠,產衣,

“假使這天下無銀,農戶想要買鹽,就得以糧易鹽,可多少糧能換多少鹽?究竟如何商榷呢?”

“到頭來,無非是糧多谷賤則兌鹽少,糧少谷貴則兌鹽多,之所以會誕生錢,無非就是選定了一個方便大家交易的媒介。”

“這個媒介大家之所以認可,也是以王朝的信譽做保的。”

“之所以從上古的石頭貝殼為錢,演變成後來的青銅銀子築錢,無非是不想讓有新人惡意仿製,衝擊了官幣,影響王朝信譽,使得錢變得不值錢。”

“拍賣會前,我和姐夫之所以籌銀給勳貴和商戶兌銀,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錢不值錢了,拍賣會上的異域珍寶才能拍出高價來。”

“這種臨時哄抬物價的手段,本質上和寶鈔的作用一樣。”

“就是在變相的掠奪民財。”

“只不過寶超掠奪的是最底層百姓的民財,所以大明百姓積貧積弱,折損國運。”

“而這些異域珍寶,最終只會淪為權貴富貴之家把玩的藏品,即便換出了銀子,對他們豐厚的身家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所以無傷大雅而已。”

“畢竟他們都把這些餘錢埋在了地下。”

“多一些,少一些都無所謂。”

“可這些銀子若能用來為大明修橋鋪路,開漕運,修城池,卻能以錢生錢,最終造福百姓,促進大明的興盛。”

面對這段關於錢的本質的解釋。

朱標只聽懂了前半段。

然而當聽到後面,他不僅聽不懂,還更加迷惑了,不禁豎起耳朵請教道:“寶鈔掠奪民財?這又從何說起?”

“用錢生錢?”

“天下錢銀的總數不是恆定的嗎?”

常升搖頭笑道:“天下錢銀總數,當是由王朝能夠利用的資源的總價值決定的,也就是使一分錢對應一分貨。”

“可從商,周至大明,天下可利用的資源不是在不斷髮掘,擴張麼?”

“從青銅到鐵,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

“糧食產量在增加,生產糧食的人口在增長,王朝的地域在擴張,若物價始終不變,天下錢銀的總數又怎會雷同。”

“若要細說,其中的關竅,只怕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但話又說回來。”

“天下錢銀和物價相對恆定時,一分錢對應一分貨,在糧食及各種資源都會增加的情況下,叔伯濫發的這些寶鈔,又能對應到何物之上?”

“這不就是一張紙。”

“不過承載了天下萬民對於叔伯的信任,所以大家願意將它當成錢銀使用而已。”

“它的出現,實際上不就是使錢不值錢了麼。”

“如若不能使之對應人們所需的資源。”

“長此以往,這不是在折損大明國運又是什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