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百一十九章 種田流(下) (第2/2頁)

加入書籤

虎賁)還有黑鷹銳士改編的黑鷹衛等秦國戰力強悍的部隊主體改成募兵制。這些人都是從秦軍中選拔出來的職業軍人,更加驍勇善戰,對整個軍隊有模範帶頭作用,由國家提供武器裝備,成為秦國真正的常備軍。

後來,募兵規模進一步擴大,驪山大營,藍田大營,巴蜀大營,九原大營,和洛西大營五座秦國的大營的主力也全部由募兵組成。秦國以前的兵役制度為郡縣徵兵制,規定:凡成年男子都必須承擔當兵的義務。

秦軍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和平時期耕地種田,但需要定期到郡府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國府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戰事結束後各地府兵仍歸本郡,由郡對其進行管理。當時各國遇到大戰,往往徵發全國壯丁、傾國以赴。但若是一般小戰。則只徵發與敵國鄰近的郡縣壯丁去作戰。其他郡縣就休養生息,以備將來。這樣,改革後的徵兵為為募兵的補充。

至此,秦國共有常備步兵兩萬人,騎兵一萬人,再加上各地郡縣訓練完畢的郡縣兵,一旦開戰,在保證其他方向守備力量不被削弱的情況下,秦國可以在一個方向上直接投入機動兵力五萬,或者兩個方向同時各投入三萬。若舉全國出兵,秦國可以出八萬兵力,秦軍的暴兵能力,在諸侯中簡直是另類。

裝備了鐵製鎧甲,和鋼鐵武器的秦軍,裝備更加精良,對其他諸侯國,基本可以實現降維打擊。秦國在種田,悶聲發大財,國力日益膨脹強大,然而時機未到,嬴超只能韜光養晦,繼續忍者。東面的晉國是盟友,現在撕破臉,兩強相爭,鄭國楚國甚至燕國都會得利。東南面的楚國,或許還有些機會,同樣不能小覷。北面的草原或許是突破口,但此時嬴超不想把精力過多放在草原。

雖然此時的秦國,已經具有爭雄天下的甚至開始進行滅國統一的實力。但嬴超還是要等,等待時機,在時機到來之前,秦國只能韜光養晦,嬴超也只能一邊帶娃一邊“種田”一邊充實秦國國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