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零八章 伐楚的癥結 (第1/3頁)

加入書籤

依老夫之見,卻很簡單:“楚有江水,漢水天險,中原無水軍,陸路無法逾越!之前秦國伐楚,攻下了丹陽,丹陽畢竟是在漢水之北,楚王也是故意以退為進,將都城遷到郢都。這樣就有了江水和漢水地阻隔。”

“嗯!”秦王嬴超吃驚的看著眼前的正考父。

是的,秦王嬴超自然知道,伐楚的癥結在於水軍。但是眼前的正考父,竟然也能說出這個癥結,可見,正考父確實是個人才。

“想必王上是,知道的,周天子,周昭王曾經三次伐楚:

第一次,時間是昭王十六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周昭王帶兵伐楚,到了荊楚一帶,路過漢水時,還遇見了神獸大犀牛。此次周軍大勝。

第二次,時間是昭王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這次周朝軍隊在渡過漢水時,突然之間狂風呼嘯,氣候十分惡劣,將士們無不驚恐萬分,在慌亂中發生踩踏事件,士兵死傷無數,四散逃走。可見周軍的水軍是不行的。八壹中文網

第三次,時間是昭王二十四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在昭王末年,晚上月光皎潔,天空中充斥著五顏六色的光線,大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嗯,寡人還真瞭解這一段歷史。第二次伐楚失敗,表面上是歸咎於天時的不利,但實際上很明顯,是周天子的軍隊遭到了楚軍強有力的伏擊。至於這第三次伐楚嘛------”秦王嬴超笑了笑說道:“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為了徹底打垮楚國,將其消滅殆盡,再次率軍南下。周昭王此次率強大的週六軍伐楚,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兵而為。周昭王躊躇滿志,志在必得,結果卻事與願違。楚國知道,面對強大的周王朝及周軍,硬拼是絕對不行的,要僥倖取勝,唯有智取。周昭王率兵南下,為漢水所阻,四處徵調船隻渡河,早已依計用事的楚人假裝民夫,將大批用樹膠粘接的船隻獻給了周軍。周軍用徵調而來的船隻渡河,船行進到了河的中間,樹膠溶解,船板分散,許多兵士掉入水中,北方人大都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基本上都溺水而亡。周昭王雖貴為天子,身為統帥,也落入水中,魂喪漢水。”

這時,只見在場所有的人,聽到秦王嬴超所說,都張大了嘴,詫異的看向秦王嬴超,也包括正考父。

“王上文韜武略,博古通今,果然名不虛傳。至於王上所言,樹膠之事,在下查閱古籍,也未能查到,在下只是推斷出,就是因為周軍沒有水軍,所以伐楚大敗。這也是中原諸侯伐楚,一般只是把楚國引到中原伐之,很難南下伐楚的原因。”正考父說道。

“即或江水難以逾越,淮水總可以強渡,何以淮水南北之地也在楚國手中?這淮水南北之地,反倒讓楚國佔了大半,你卻說說是何道理了?”秦王嬴超又問道。

“秦王,依據老臣分析,道理有二:其一,中原諸國戰法單一,唯知從淮北與楚國接壤處開打,楚國淮南江南之廣袤本土從未受過威脅,可源源不斷地輸送兵力糧草做長期抗衡,縱有一戰數戰之敗,比如城濮之戰等,卻是不傷楚國元氣。是故楚國雖弱,卻能矗立淮北不退,中原諸國雖強,卻不能奪取淮北,更不能逼近江水。此為戰法謀略之誤。”正考父說道。

“嗯,有道理!”秦王嬴超拍案而起,又問道“先生,那其二呢?”

“其二,大局評判有誤。中原諸國曆來視楚國為南蠻,一如長期視秦國為西蠻,錯認惟有淮北淮南才是豐腴之地,漢水、江南、江東、嶺南皆是蠻荒莽蒼之地,縱拼力奪來,亦於國無助。與此同時,楚國使節、商旅也在中原反覆張揚江南荒莽貧瘠遠不如中原富庶,楚國要富強,惟有奪取淮北等等,混淆中原視聽,使中原諸國誤以為果然如此。中原諸侯,沒有能像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