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6章 王明的煩惱 (第2/2頁)

加入書籤

成了指引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燈塔,成了代表著光明與進步的聖地。

王明的初衷是奔著王秀蘭來的,但是一路走來,不自覺的和那些有志青年、革命志士融入到一起。到達延安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到處都在生產建設,朝氣蓬勃。八路軍延安交際處的同志接待了他們,為他們安排食宿,登記造冊。

時間是1938年10月,抗大三期學生已經畢業,王明、張霞等一批同志成為了抗大第四期學員。在延安,他們都被親切的稱呼為同志,他們也很樂意接受這樣的稱呼。王軍和王華因為年歲還小,被安排到其他的學校。

抗大全名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前身是中國紅軍大學,毛澤東親筆題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窯洞為教室,石頭當桌椅,黑板是石灰泥土抹成的牆面。沒有紙筆,學員以沙盤和樹枝代替。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簡陋的大學,但在這簡陋的環境裡,學員們學習著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知識,包括“中國近代史”、“抗戰形勢和任務”、“兵團戰術”、“政治經濟學”等。

學校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所以邊學習邊生產,邊戰鬥邊學習是抗大鮮明的特色。

抗大不僅有文化課,還有軍事課,在學習的過程中,王明打聽了王秀蘭的訊息,聽到了很多關於王秀蘭的傳說。她畢業於抗大三期,不僅是三期的校花 更是學習成績最優異,同時也是軍事素養最優秀的學員。

抗大的老師們在談及王秀蘭時,臉上都露出讚賞的表情。她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表現優秀,在抗大學習期間,就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員。現在王秀蘭已經畢業,離開了延安,據說是被黨組織派去外地執行重要的任務。

王明又一次與王秀蘭擦肩而過,有煩惱,更多的是思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