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四十四章君臣奏對(二) (第1/3頁)

加入書籤

</dt>

崇禎皇帝看著眼前的年輕人,驚喜之餘,心中又充滿了敬佩之意,什麼是天才?這就是天才,不但能想出賺錢的法子,居然還能想出有三種。

他自登基以來,滿眼所見的大臣,要麼是庸庸碌碌,只知對自己唯唯諾諾,毫無獨立見識的庸才;要麼就是文章做得極好,講起大道理也是無懈可擊,坐而論道,無人能及,然而你要是讓他負責做一些具體的事務,立刻就會把他們打出原形,露出他們嘴炮黨的本質。

還有一些迂腐的孔孟門生,以清流自居,滿口仁義道德,禮義廉恥,處處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也以同樣標準要求別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想著這件事符不符合道德禮義,然而他們的存在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比如某個官員比較能幹,但是會在一些小的細節上不符合“禮”,他們就會認為此人人品有問題,不具備為官的品性,就會彈劾他,請求皇上罷他的官;他們會推薦一些仁義道德均是無可挑剔的,他們眼中的君子為官,但是這種君子除了道德操守好,就沒有其他長處了,往往並不具有處理朝政的能力。

打個粗淺的比方說,若是皇宮裡需要選一個廚子,從這些清流的角度上來講,他們認為廚子的道德品行是最重要的,至於這個廚子是否會做飯,做的好不好吃,他們是不管的,只要這個廚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行,嗯,他們覺得皇帝整天吃點仁義道德,估計就能吃飽了(崇禎畫外音:嗯,朕確實被你們氣飽了)。

更有一些官員結黨營私,整日熱衷於黨爭,整天抱成團伙,跟其他團伙對著幹,只要是對方支援的政策,不論是否對國家社稷有利,一律都要反對;而對方反對的事情,不論是否對國家社稷有害,他們卻一律支援,他們的眼中,沒有國家大事,只有鬥倒對方!整個朝堂之上,可謂是貪墨成性,黨爭成風!

此外還有一些居心叵測,行為不端之徒,捕風捉影,誣陷好人,那更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崇禎執政十七年,內閣大臣換了五十多人,後世稱此現象為崇禎五十相,過於頻繁的人事變動,導致很多人剛剛就任,還沒有來得及熟悉工作,開展工作,便因種種原因被皇帝換了下去,這既表現出了皇帝對自己手下的這些臣子,是何等的不滿意,也暴露了崇禎過於急躁的性情。

這年頭,像趙無忌這樣不結黨營私,能幹實事,面對皇上的詢問,能夠言之有物的官員,真是太少了,崇禎在內心感慨了一番之後,便出言問道:“沒想到愛卿居然還有兩策?朕很感興趣,請愛卿為朕一一道來。”

趙無忌想了一想,便開始侃侃而談:“我大明西北,因天災和匪亂,缺糧缺的厲害,臣在西北時,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常常遣人前往周邊河流捕魚,採用一些臣創造出來的捕魚之法,能夠花費甚少,而收穫甚大,很是填補了一部分糧食的缺口。”

“我大明萬里海疆,其中魚蝦鱉蟹何止萬萬千千,若是能以先進的捕撈之法,大量捕捉魚獲,製成魚乾,蝦乾,用以代替糧食,當能活人無數,茫茫大海中,更有數層樓高的巨大魚類,龐然大物,名曰鯨魚,體內渾身是寶,獵取一條魚,最小也有四五千斤,巨大者更有數十萬斤之重,捕殺之可獲得肥油及肉類無數,供數百上千人食用,它的骨頭,巨大而又堅固,甚至可以用來做屋子的支柱。”

崇禎聽了,也是驚訝無比,頓時升起好奇之心:“海中居然還有如此大魚?朕還以為鯤鵬之類只是傳說而已。”

趙無忌點了點頭,繼續說了下去:“臣所言俱有根據,絕非虛詞,出海不僅可以獲得魚獲,更可以與海外諸國展開貿易,互通有無,比如我大明白銀緊缺,而倭國則有大量金山銀山,他們尤其喜歡我大明的茶葉,瓷器與鐵器,若是跨過大洋,來往兩地經商,可是極為暴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