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頁 (第1/2頁)
……
下午三點鐘,天空陰沉,有如夕陽沉入地平線之後的昏暝,天氣預報說夜裡要下雪,遠處機場跑道上空的燈光閃爍,起降的飛機有些模糊,張恪坐在離開機場的轎車上,李義江過來接的機。
李義江到海州擔任城南區委副書記、代區長的決議已經下來,他要等徐學平離開東海之後,再去海州趕任。
「市裡要將城南區南郊的三個鎮、兩個工業園區單獨抽出來搞一個省級開發區?」李義江問道。
「哦,市裡好像是有這意思,」張恪將視野從窗外昏沉的風景裡收回來,「也沒有最後確定,李哥早就關心起海州的事情了……」
「也就回國後確切知道要去海州,才想著功課要提前做一些的,不然開展工作就太被動了。戴文進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怎麼不跟市裡爭一爭?市裡調整主城區規劃草案,將疏港河以西的沙田都劃入西城區,就讓城南區的縮小了一塊了……」
「戴文進啊,我還沒有接觸過,他在新聯縣做縣長時聽說做工作還是很有一手的……」
李義江到城南區不是直接當書記而是擔任副書記、代區長,心裡多少就有些失落了。
九十年代中後期,政府官員最重要的政績還是地方上的經濟實績,城南區有新橋鎮的造紙工業園、益隆鎮的電子工業園,九六年各項經濟資料——招商引資、工業投資、工業生產總值、地方財政增收——都要遠遠超過海州市裡的其他縣區,李義江之前對到城南區擔任一二把手都相當的期待,比其他區縣更容易出成績,海州市裡的這一番調整,要將城南區經濟最為依重的兩個工業園區劃出城南區,李義江心裡多少有些雞飛蛋打的失落。
李義江這時候在車裡提出這些事情,張恪能明白他的心思,且不說張恪自己也希望新橋、象山、益隆三個鎮能獨立出來經營,這時候李義江還沒有到海州,就急著爭這些,多少有些急切了。張恪也無法說什麼,應付的幾句,就轉移到其他話題上了。
新聯縣是海州各方面都相當靠後的一個縣,戴文進從新聯調到城南當書記,根本就無沒有太多的資格在城南區新規劃上發言,也不是他性格軟弱給別人欺負。
宋培明正式調到市裡擔任常務副市長、戴文進調到城南區擔任書記、代理縣長是張恪這段時間在香港時發生的事情。
……
在新梅苑徐學平家吃的晚飯,徐學平聊的最多還是省裡的經濟問題,東海聯合鋼鐵專案談成,東海聯合鋼鐵集團將形成國內第五大的鋼鐵生產基地,但是這還不能改變省內鋼鐵生產分散的局面,還要進一步的加強鋼鐵產能的重組整合,形成國內第三、甚至第二的鋼鐵生產規模;重型化是鋼鐵企業發展的趨勢。還有加速省高速公路網、沿江、沿海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省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等等問題,徐學平談了很多,之所以談這麼多,還是有怕李遠湖頂替他的位子之後另搞一套的擔憂。
這個是極有可能的,國內九十年代,幾乎是一任地方政府一套地方規劃,繼任者似乎認為按照前任的思路走下去,即使大有成效,大部分的功勞都會歸到前任的名下,所以繼任者都非常忠誠的體現出「思路開拓、積極創新」的精神,這在地市一級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中表現尤其的明顯。倒也不是說省一級沒有這方面的弊端,只是普通民眾很難直接體會省裡的朝三暮四。
統轄整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省裡掌握的資源也很有限,這個多了,那個就少了,重點支援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可以稍稍放緩一些,只要有這樣的調整,就已經影響到整個區域的經濟安排。
徐學平有這樣的擔憂,那是再正常不過,只是無法明說而已,張恪也無可奈何,有些事情是他完全無法插手的。
從新梅苑出來,已經快到凌晨十二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