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91頁 (第1/2頁)

加入書籤

張恪考慮到等第二波金融風暴將韓國的經濟吹殘之後,就將之前投入的十個億從對沖基金中提取出來,這部分資金是清白的,張恪再從錦湖帳戶裡拿出十四個億來,就能湊足三億美金,也不會影響到錦湖現階段的資金流。

「國內雖然到處都缺資金,但是要真能將這個專案拿回到國內去,我想趙濟東總理都會親自出面幫你們到各大銀行乞討去……」葉臻民見張恪他們有把握解決五六億美元的資金,剩下的部分也就好解決了,他甚至認為只要有三四億美元的啟動資金也就足夠了,國內太渴望能在這上面取得突破口了,而柳志成與一批以東南亞籍華人為主的工程師團隊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恰恰能解決技術團隊的難點,說道,「似乎就剩下製造技術與裝置引進是個難啃的骨頭啊?」

「是很難啃,不過總也要試一試才曉得……」張恪心想至少新加坡政府不會故意刁難製造額外的障礙,德儀那邊只能考慮引進進入淘汰期的二三流技術。

……

凌晨三點鐘,從葉臻民在港島西區的臨時公寓離開,夜裡的雨還沒有停。

車行駛的聲音很靜,能聽見車窗外的雨滴聲,張恪坐在車裡,拿起手機,撥通姚文盛的電話,雖然是凌晨三點鐘,張恪找姚文盛倒是沒有顧忌的,雖然姚文盛在電話那頭打個哈欠威脅張恪說:「沒有要緊的事情,你就等著回建鄴好看吧!」張恪笑著說,「還真是好心想提醒你半夜起來上廁所……」一些事情,錦湖出面去推動,有如螳螂推車,細胳膊細腿都推折掉,也未必能將這個專案推著往前走。建鄴市命名為「數字長廊構想」的高新技術產業新戰略除了橡樹園計劃之外,還缺乏一個真正有衝擊力的大專案。只要這個晶圓廠專案能落在建鄴,建鄴市的電子產業發展格局就可以依託內地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複製臺灣電子產業崛起的成功模式,而建鄴市的數字長廊構想又是東海省高新技術新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

與葉臻民商量過,這個專案,絕少人會吝嗇貢獻一分力,關鍵是由哪一方面牽頭的問題。張恪雖然是很護短的人,也知道從各方面的平衡來說,這個專案更適合落在建鄴的數字長廊之內。

跟王維均、羅君匯報的事情,張恪自然交給姚文盛去做,姚文盛之前一直在郵電部電信政務司工作,對晶圓廠的意義再清楚不過,張恪倒是還有些擔心,還特意吩咐留在建鄴具體負責橡樹園計劃前期籌備的趙鵬去配合姚文盛。

回到影灣園,張恪回房洗了澡倒頭就睡,直到上午十點鐘才醒過來。之前趙鵬就有打電話過來,他們正在辦手續,會先飛往深圳,爭取天黑之前趕到香港。特事特辦,一天之內的確能將過境手續辦完。

孫尚義、陳信生、蔣薇等人已經與柳志成進行較深入的接觸,明確提出專案要放在內地,也希望與該專案的其他意向投資人進一步接觸。

柳志成在此之前沒有考慮到將專案移往內地的可能:畢竟專案設計之初就是為馬來西亞的多媒體超級走廊量身定製的;除了他自己之外,目前的投資方多為馬來西亞華商——雖然大部分投資人退出,留下來的還是以馬來西亞華商為主;該專案也是因為受到馬來西亞政府的重點關注,才順利與新加坡方面達到部分製造技術轉讓的合作意向。

貿然將決定專案移至內地,之前堅持到現在還沒有退出的馬來西亞華商投資人可能會徹底放棄對該專案的興趣,之前與新加坡方面達成的合作意向也要統統作廢。

柳志成見張恪本人並沒有出面,雖然心裡很是疑惑,但是既然陳信生、孫尚義都承認他才是最後拿主意的人,就沒有再必要懷疑他的身份,跟孫尚義、陳信生說道:「在吉隆坡投資建廠,似乎條件更合適些,恪少今天還有其他的事情?」

陳信生都不確信張恪這個時間點有沒有醒過來,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