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節 (第1/4頁)
“天下師乃半聖言,不能隨意蓋棺定論。”一位進士道。
方運自然知董聖就是董仲舒,這位儒家半聖在聖元大陸備受尊崇,但在華夏卻備受非議,許多人總以為是他成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仔細觀他一生,雖然曾給漢武帝進言,但備受漢武帝猜忌,並未真正掌實權。
漢朝的文景之治和休養生息雖然被後世津津樂道,但實際卻隱患重重,漢武帝繼位後內外矛盾已經極為尖銳,之前的治國理念顯然已經完全不適用漢朝,所以漢武帝銳意改革,取儒家之治國理念鞏固皇權以安天下,並取得了成功。
在華夏,罷黜百家被人曲解過,當時非儒家之人依舊在朝為官,最好的例子是司馬遷曾批評過儒家,但還是身居太史令,並沒有因此獲罪,只是因為出言為降臣李陵辯護而被宮刑。
不過司馬遷卻是心中有溝壑之人,雖然批評儒家,但還是恪守史學家的操守,哪怕在儒家地位不如後世的漢朝,還在《史記》中把孔家列入“世家”之中。
《史記》把歷史人物分三個等次,最重要的位列“本紀”,都是帝王或近帝王,如秦始皇嬴政,如劉邦。而呂后和項羽算半個,司馬遷特意解釋兩位有帝王之權卻沒有帝王之實。
第二個等次,就是“世家”。世家多是“王侯”,能進“世家”的有兩大類,一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或封王之人,第二類是漢朝的開國重臣,唯獨孔子和這些人都不同,他僅僅當了幾年的魯國官員,連侯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公或王。
第三等就是列傳。
春秋百家諸子可謂群星璀璨,但司馬遷並沒有把其餘人列入世家,偏偏把孔子奉為百家諸子之首,可見孔子的實際地位和影響有多麼與眾不同。
“景仰”一詞,就是語出司馬遷借《詩經》的詩句來稱讚孔子。
方運思緒迴轉,發現宴會之人竟然爭論起來。
馮院君道:“讀書人當志存高遠,我等楷模就是孔聖,荀子更是說人人都可為明君堯舜,劍眉公願方運為天下師,我覺得期待有些低了!”
“此言差矣!方運現在需要的是磨練,而並非期待,這種行為已近揠苗助長!”一人道。
李文鷹雖遭反對,但並不生氣,其餘讀書人也沒有覺得那人在冒犯李文鷹,因為他既沒有心存歹念,也沒有貶低汙衊,乃是讀書人正常的辯論。
“我對方運的稱讚,方才你們也見到了,我甚至認為他將是景國下一位半聖!這樣足以表明我之心跡,但我依然認為他不可能寫出十六首戰詩詞。”
四十餘文人喝了酒,又逢特別的話題,立刻辯論起來,宴會進入高潮,方運發現自己竟然插不上嘴,乾脆不說話。
楊玉環低聲問:“為什麼是十六首?不是別的數字?”
方運笑道:“你知道為什麼前人把一斤定為十六兩?”
楊玉環搖搖頭。
方運道:“那是因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之和為十六,董聖所言十六,就是暗合這十六顆星辰,因為再之上,就是文曲星。”
“原來如此。”楊玉環恍然大悟。
聖元大陸的星相因文曲獨大,和華夏略有不同。
楊玉環突然笑起來,方運順著她目光看去,就見小狐狸站在他的腿上,前爪搭在桌邊,小腦袋左看看右看看,亮閃閃的眼睛中滿是喜色,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不斷地搖晃。
桌上的飯菜竟然絲毫無法吸引它。
方運笑著遞給它愛吃的蝦仁,它張口咬著,卻不咀嚼,而是目不轉睛看著正在幫方運說話的馮院君,然後突然用小爪子抓著嘴裡的蝦仁,遞向馮院君。
“嚶嚶!”小狐狸努力把小短腿伸向馮院君。
方運大笑,楊玉環在露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