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73節 (第1/4頁)

加入書籤

時間慢慢過去,方運開始了不眠不休的狀態,不斷親自擬定各種革新草案。

正常情況下,方運先制定初步草案,與內閣官吏商議後進行更改,形成二次草案,再抄送各內閣參議,得到反饋後形成三次草案,再次發給內閣參議,再次獲得反饋後,形成四次草案,然後將四次草案交由太后與景君,形成五次草案。最後,拿到朝會上討論,形成六次最終草案。

但實際上,除了極少數的草案,大多數草案的更改次數都超過十次,有些編號靠後的草案已經變成政令實施,靠前的草案卻未獲透過。

朝政革新,在大多數時代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形成,但在方運的手裡變了樣。

方運幾乎每天提出至少一項新草案,以至於左相閣的官吏經常吃住在左相閣,連續十餘天無法回家。

方運的草案要抄送各個內閣參議那裡,那些內閣參議的幕僚以及屬下都會參與。

所以,整個景國的中高層官員被方運指使得團團轉,幾乎花費大半的精力來參與草案。

不過,許多官員並沒有怨言。

一來,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官員來說,參與政策的制定不僅僅不是拖累,反而是權力和地位的體現。

吏員可以清閒,但真正的官員,最怕的便是清閒。

無事可做,往往代表著被淘汰、被邊緣化。

所以,整個景國中高層官員的潛力被方運徹底壓榨出來,隨著一項項政令下達,景國以可怕的效率高速運轉。

但是,最讓官員無法理解的是,方運起草的草案涉及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完全超出了一個官員甚至任何讀書人的極限。但是他們又知道,以左相閣那些官員的能力,再翻幾番也不可能做到這些,只可能是方運一人的功勞。

所以,大量草案出現的一個重要影響便是,無論方運的草案是否影響官員自身的利益,幾乎所有官員都由衷地敬佩方運的能力。

凡是參與討論草案的官員至少也都是進士,而且大部分草案是有分類,比如一些關於律法細則的草案,主要由刑部官員負責,若是州牧收到草案,不會大張旗鼓召集屬下與幕僚,只是寫一些自己的意見建議傳書給左相閣。

但是,若是涉及民政之事,刑部便不會花費太多時間,主要由戶部和各地主官負責。

所以,那些官員忙歸忙,都只是處理一部分草案。

左相閣不同,要處理所有的草案。所以,左相閣的成員一直在增加,增加的人員中,一半是方黨的官吏,一半是沒有黨派印記但特別有能力的官吏。

在這方面,方運不僅傳書請教好友,甚至傳書給柳山,請教有關能臣幹吏的挑選方法。柳山沒有藏私,誠心指點。

人員太多,左相閣附近的住所都被佔滿。

以致於左相閣很快提出一項草案,內閣搬遷。這項草案很快得到批准,工部開始在皇宮附近建造新的內閣辦公地。

相關的草案政令不僅多,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沒有精深同時又廣袤的學問根本無法透徹理解,即便是方運,都靠一心二用與神藥維持,同時也藉由這個機會修煉天常分神法。

所以,全景國最苦的不是官員,最累的不是方運,而是太后與景君。

第2241章 太后病倒

按照規矩,即便太后垂簾聽政,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也必須要讓景君在一旁。

一開始還好一些,但隨著方運的草案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化,很多東西都需要左相閣官員出面講解,太后才能聽懂。畢竟,連左相閣的官員都需要方運講解才懂。

這一講解,花費更多的時間。景君年幼,根本撐不了多久,經常越來越不耐煩,甚至聽著聽著就睡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