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4章 脈診精微蘊妙玄 (第2/6頁)

加入書籤

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脈象診斷。脈象並非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與患者的整體情況相結合,包括症狀、體質、情志等。只有全面地瞭解患者,才能更準確地判斷脈象所代表的意義,避免誤診誤斷。同時,醫者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以應對各種複雜的脈象表現。

在現代醫學的背景下,我們依然能從《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中汲取寶貴的智慧和啟示。雖然現代醫學技術日新月異,但脈象作為中醫診斷的獨特方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要忘記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脈象診斷所蘊含的整體觀念、動態平衡的思想,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深入研究《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不僅是對中醫經典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對人類健康事業的貢獻。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脈象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以及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透過對脈象的精細解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體的奧秘,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在醫學的征程上,《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將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不斷探索脈象的微妙世界,為人類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讓我們珍視這一經典之作,將其智慧傳承下去,為醫學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之,《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以其深刻的見解和豐富的內容,為我們展現了脈象診斷的精妙之處。它是中醫寶庫中的瑰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健康事業。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闡述,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到《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的重要價值,共同推動中醫醫學的發展與進步。

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原文與譯文如下:

原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溼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之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