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章 古文解析: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第2/4頁)

加入書籤

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以失卻反應,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黃帝說: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難測,但大致情況,是先侵襲於面板,所謂表證。現在經過醫生一看,都說是病已經成,而且發展和預後很不好,用針石不能治癒,吃湯藥亦不能達到病所了。現在醫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術數,與病人像親戚兄弟一樣親近,聲音的變化每日都能聽到,五色的變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卻醫不好,這是不是治療的不早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為本,醫生為標,病人與醫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這裡。

黃帝說:有的病不是從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於五臟的陽氣衰竭,以致水氣充滿於面板,而陰氣獨盛,陰氣獨居於內,則陽氣更耗於外,形體浮腫,不能穿原來的衣服,四肢腫急而影響到內臟,這是陰氣格拒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對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怎樣呢?

岐伯說:要平復水氣,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驅除體內的積水,並叫病人四肢做些輕微運動,令陽氣漸次宣行,穿衣服帶溫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用繆刺方法,針刺腫處,去水以恢復原來的形態。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開汗孔,瀉膀胱,使陰精歸於平復,五臟陽氣輸布,以疏通五臟的鬱積。這樣,經氣自會生成,形體也強盛,骨骼與肌肉保持著常態,正氣也就恢復正常了。

黃帝說:講得很好

二、《〈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周易哲學視角下的生命智慧》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作為中醫經典篇章之一,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考與生命智慧。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篇論述時,更能揭示出其中潛藏的深刻內涵,為我們理解生命、健康與疾病提供獨特的啟示。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其核心概念之一。而在《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陰陽的微妙平衡與相互作用。湯液與醪醴,作為古代的養生飲品,體現了陰陽的調和。稻米之氣完備,稻杆堅實,這正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體現。正如周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湯液醪醴的製作與運用,也蘊含著對生命陰陽平衡的追求。

“天地之和”與“高下之宜”也是周易哲學所強調的觀念。天地間的和諧與適宜,是萬物得以生長髮展的基礎。在這篇論述中,強調製作湯液醪醴的原料要取自天地間的和諧之處,這與周易中對天地之道的尊崇相契合。我們可以理解為,只有順應天地的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與平衡。

而“神不使”這一概念,更是與周易哲學中對精神力量的重視息息相關。在周易中,強調人的精神狀態對命運的影響。當“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時,疾病便難以治癒。這提醒我們,在面對疾病時,不僅要關注身體的症狀,更要關注精神的狀態。只有保持積極的精神面貌,才能更好地抵禦疾病的侵襲。

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周易哲學的“變易”觀念也得以體現。疾病的初始階段,如“極微極精”,往往不易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發展變化。這就如同周易中卦象的變化,事物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演進。因此,我們要敏銳地察覺疾病的變化,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應對這種變化。

“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的觀點,也與周易哲學中的“本末”觀念相呼應。在治療疾病時,要分清主次,不能只關注表面的症狀,而要深入探究病因。這就如同在周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只有找到疾病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平治於權衡”的理念,更是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平衡與公正的追求。在治療疾病時,要權衡各種因素,採取恰當的方法。這就如同周易中所說的“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