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4章 素第35章 瘧論 (第5/7頁)

加入書籤

時時想嘔,這名叫癉瘧。

黃帝說:醫經上說有餘的應當瀉,不足的應當補。現在發熱是有餘,發冷是不足。瘧疾的寒冷,即使用熱水或向火,也不能使之溫暖,及至發熱,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涼爽,這些都是有餘和不足之類的病變。當這種時候,良醫也無法制止,必須待其病勢自行衰退,而後才可以用針刺治療,這是什麼緣故?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醫經上說過,有高熱時不能刺,脈象紛亂時不能刺,汗出不止時不能刺,因為這正當邪盛氣逆的時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療。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陽氣並於陰分,此時陽虛而陰盛,陽氣虛則外在的衛氣衰,所以先寒冷發抖;到陰氣逆極,又復出於陽分,陽氣與陰氣相併於外,此時陰虛而陽盛,所以就發熱而口渴。因為瘧氣是並於陽分則陽氣勝,並於陰分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寒,陽氣勝則發熱。瘧疾,是由於感受風寒之氣,變化無常,病到極期,就會陰陽之氣俱盛,病勢就像火一樣的熾熱,如狂風暴雨一樣的不可阻擋。所以醫經上說:當邪氣盛極的時候,不可攻邪,攻之則正氣也必然受傷,應該乘邪氣衰退的時候而攻之,必然獲得成功,便是這個意思。瘧疾在未發作的時候,陰氣與陽氣尚未併合,此時進行調治,則正氣安定,而邪氣也可以消滅,所以醫生不能在瘧疾已經發作的時候進行治療,就是因為此時正氣與邪氣交爭逆亂的緣故。

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進行治療呢?治療的時機又怎樣掌握呢?

岐伯說:瘧疾將要發作的時候,陰陽將要相移,必然從四肢開始。陽氣已被邪傷,陰氣也跟著受到影響,所以在將要發病時,就必須牢固地束縛四肢的末端,使邪氣不能侵入,陰氣也不能外出,過了一會兒,詳細觀察絡脈的情況,見到孫絡充實而有淤血的部分,都可以用針刺去淤血,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併之前的一種治法。

黃帝說:瘧疾在不發作的時候,它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瘧氣必然是或盛或虛,當邪氣所在的地方,就會發病。如病在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已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

黃帝說:有些瘧疾隔二日,或甚至隔數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口渴,有的不渴,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隔日發作的,是因為邪氣與衛氣會於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所以隔二日或數日才發作一次。至於瘧疾的發作,是由於陰陽更替相勝,但勝的程度也有輕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三、《素問·瘧論》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的一篇,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周易》強調陰陽的相互作用與平衡。在《瘧論》中,瘧疾病因的探討以及治療方法的選擇,都體現了對人體陰陽失衡狀態的認識和調整,以恢復陰陽的平衡。

變化與迴圈:周易哲學注重事物的變化與發展。瘧疾病的發作與休止呈現出一定的週期性變化,這與周易中事物變化的規律相契合。

象數思維:《周易》運用象數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在《瘧論》中,對瘧疾症狀的描述以及對病機的分析,可能運用了象數思維的方法,以形象、直觀的方式來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質。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解析是一種跨學科的思考方式,旨在拓寬對中醫經典的理解維度,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傳統的中醫理論解讀。

四、要透過情志調理來預防瘧疾的發生,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1. 保持平和心態:儘量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如暴怒、焦慮、憂愁等,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2. 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