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8章 古文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第2/6頁)

加入書籤

進行調整。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正是遵循了周易哲學中平衡陰陽的原則。透過調理氣血、疏通經脈,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從而緩解疼痛。這就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透過調整陰陽的力量對比,來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所展現的疼痛世界,如同周易哲學中的宇宙縮影。疼痛的發生與變化,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診斷與治療,是對陰陽失衡的調整與修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著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感受著周易哲學的博大精深。

總之,以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疼痛的本質與規律。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知識,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代哲學與醫學的完美融合。在探索疼痛奧秘的道路上,周易哲學將永遠是我們的指引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二、《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黃帝與岐伯關於人體疼痛的病因、症狀以及診斷方法的討論。具體如下:

1. 疼痛的病因:

開篇黃帝問岐伯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由什麼氣導致的。岐伯回答,經脈中氣血流行不止,若寒氣侵入經脈,會使氣血留滯、凝澀不通,寒邪在脈外會使血少,在脈中會使氣不通,從而突然疼痛。

2. 不同型別疼痛的表現與機理:

疼痛忽止:寒氣客於脈外,脈寒收縮,牽引小絡會突然疼痛,但得熱後疼痛立刻停止;若再次受寒則疼痛持久。

痛甚不休: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熱氣相互交迫,經脈滿盛則疼痛不止;寒氣停留,熱氣上湧,脈充大、血氣亂,疼痛也會非常劇烈且不可按。

痛甚不可按:寒氣稽留,熱氣上逆,使經脈氣血紊亂,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按之痛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而痛,按揉後血氣散則痛止。

按之無益:寒氣客於俠脊之脈,位置深按不到,所以按揉沒有效果。

喘動應手:寒氣客於衝脈,衝脈不通,氣因之鼓脈欲通,會出現腹痛且跳動應手。

心與背相引而痛:寒氣客於背俞之脈,血脈凝滯、血虛則痛,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之熱氣至則痛止。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脈環絡陰器繫於肝,寒客脈中則血澀脈急,導致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

腹痛引陰股: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在下相引,會腹痛牽引陰股。

痛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氣稽留不行,日久會形成積聚。

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洩,陰氣竭、陽氣未入,會突然痛死不知人事,陽氣恢復則甦醒。

痛而嘔: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會疼痛且嘔吐。

腹痛而後洩:寒氣客於小腸,小腸陽氣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會腹痛而後洩瀉。

痛而閉不通:熱氣留於小腸,內熱傷津,會腸中痛、大便閉結不通。

3. 診斷方法:

望診:五臟六腑在面部各有其所屬部位,透過觀察面部五色,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可輔助診斷疾病。

切診:看主病的經脈,脈堅實的為邪氣結聚;脈充盛高起的屬氣血留滯;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

總的來說,《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強調了疼痛的多種表現和相應的病因病機,突出了問診、望診、切診在診斷中的應用,對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疼痛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的原文與譯文

《舉痛論篇第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