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章 古文解析: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第2/4頁)

加入書籤

秋三月,是萬物走向成熟與平靜的時期,稱為“容平”。此時,天氣逐漸轉涼,地氣愈發清明。我們應當早臥早起,與雞的作息同步,讓情志保持安寧。以緩秋刑,讓身心逐漸適應季節的變化。收斂神氣,使秋氣得以平和,不使情志過度外放,保持肺氣的清新。這就是秋氣之應的養收之道。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傷害肺部,在冬季容易出現飧洩等問題,身體也難以充分儲備能量。

冬三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水冰地坼,大自然進入了休養生息的階段。我們要遵循“勿擾乎陽”的原則,早臥晚起,等待陽光的溫暖。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讓內心保持平靜與安寧。去寒就溫,保護好身體的陽氣,不使面板過度洩散。使氣極奪,讓身體的能量得以儲存。這便是冬氣之應的養藏之道。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傷害腎臟,在春季容易出現痿厥等問題,身體也難以充分煥發生機。

天氣清淨光明,是因為天地之間的德澤不斷流淌,生生不息。如果天地失去了這種德澤,就會變得昏暗不明。當天空明亮時,日月的光輝反而會變得黯淡,邪氣就會侵害人體的孔竅。陽氣閉塞,地氣冒明,雲霧不能精純,就會導致白露不能降下。交通不能暢通無阻,萬物的生命就會受到影響而無法施展其作用。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菀稿就不能繁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能相互保持協調,與道相背離,就會導致生命的終結與滅絕。

唯有聖人能夠順應自然的規律,使身體保持健康,遠離奇異的疾病。同時,萬物也能在聖人的呵護下得以存續,生命的活力不會枯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由此可見,四季陰陽對於萬物來說是根本所在。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養陽,在秋冬季節養陰,以順應自然的根本。他們與萬物一起在生命的大門中沉浮,遵循自然的規律。如果違背了這一根本,就等於砍伐了生命的根基,破壞了生命的本真。

四季陰陽是萬物的終始,也是生命的根本。順應它,就能避免災害的發生;違背它,就會導致苛疾的產生。這就是所謂的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順從陰陽就能生存,違背陰陽就會死亡;順應它就能保持健康,違背它就會陷入混亂。如果將順應變為逆反,就會陷入內格的困境。

因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一種智慧的體現。等到疾病已經形成,再去醫治;等到混亂已經出現,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時才去挖井,戰鬥時才去鑄造兵器,為時已晚。

四季養生之道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描繪了生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它教會我們如何在時光的流轉中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如何與自然融為一體,共同奏響生命的樂章。讓我們珍惜這古老的智慧,將其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生命在四季的輪迴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自身與自然的聯絡,過度追求物質的滿足而忽視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四季養生之道提醒著我們,只有迴歸自然,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真正擁有健康和幸福。我們應當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將四季養生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調整飲食、作息和心態,讓自己的生命與自然的節奏相契合。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不要等到身體出現問題才去關注健康。正如古人所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疾病尚未發生之前就採取積極的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四季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古人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