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章 陰陽解析論名篇 (第9/10頁)

加入書籤

》的出現,正是為了滿足社會對醫學的需求。《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對陰陽理論在醫學上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術交流與傳承:古代社會的學術交流和傳承對於醫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時,學者們之間的交流頻繁,不同地區的醫學經驗和理論相互傳播、相互融合。《黃帝內經》作為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著作,吸收了當時各地的醫學理論和經驗,經過整理和總結,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的內容也可能是在吸收了不同地區的醫學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了當時學術交流和傳承的成果。

四、《黃帝內經》素問第5章名為“陰陽應象大論”。其主要內容如下:

1. 陰陽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黃帝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強調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例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等,這些都是陰陽的基本特性和相互關係的體現。

還提到了陰陽的轉化,如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等,說明陰陽的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陰陽的失常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2. 陰陽與人體的關係:

從人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方面闡述了陰陽的對應關係。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等,表明人體的不同部位和功能都與陰陽相對應。

論述了氣味與陰陽的關係,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等,說明飲食的氣味也分陰陽,對人體的影響不同。

3. 陰陽與自然、疾病的關係:

自然界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喜怒等情志變化會傷氣,寒暑外侵會傷形。例如,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等,體現了季節變化與人體疾病的關係。

提出了“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等觀點,說明了陰陽的偏勝偏衰會導致疾病的寒熱表現不同,以及風、熱、燥、寒、溼等邪氣對人體的不同影響,如“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

4. 診斷和治療的原則:

診斷方面,強調“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即透過觀察面色、脈象、呼吸、聲音等方面來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和病情。

治療方面,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等原則,以及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病之始起可刺,病盛可待衰而治等。還強調了“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的針刺治療方法。

5. 陰陽與天地、人體的整體聯絡:

認為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陰陽是血氣的男女,左右是陰陽的道路,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陰陽是萬物的起始。人體與天地自然相互關聯,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等,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絡。

提出了賢人養生的方法,即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體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