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9章 古文解析: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第3/5頁)

加入書籤

著東方木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象徵。正常的春脈應該是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且長,稱為弦脈。與之相反的情況則表示有病。當脈象表現為氣來實而強時,這是太過的表現,病在體表;脈象氣來不實而微,則是不及的表現,病在體內。而太過的脈象會使人善忘、眩暈、頭痛等;不及的脈象則會導致胸痛牽引後背,下則兩脅脹滿。

接著,探討夏季脈象如鉤的特點。夏脈與心相應,代表南方火氣,是萬物繁榮生長的體現。正常的夏脈應該是氣來盛去衰,稱為鉤脈。脈象氣來盛去亦盛是太過,病在體表;氣來不盛去反盛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身熱、面板疼痛、浸淫瘡等;不及的脈象會令人心煩、咳嗽、氣洩等。

秋季脈象如浮的情況也被詳細闡述。秋脈與肺相應,代表西方金氣,是萬物收穫的象徵。正常的秋脈應該是輕虛以浮,來急去散,稱為浮脈。脈象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是太過,病在體表;氣來毛而微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逆氣、背痛、慍慍然;不及的脈象會使人喘、呼吸少氣、咳嗽、咯血、下聞病音等。

冬季脈象如營的特點同樣被深入分析。冬脈與腎相應,代表北方水氣,是萬物閉藏的象徵。正常的冬脈應該是沉以搏,稱為營脈。脈象氣來如彈石是太過,病在體表;氣去如數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懈惰、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不及的脈象會使人心中如懸、飢餓感、中脘清冷、脊中痛、小腹脹滿、小便變化等。

黃帝進一步詢問四季脈象的順序、逆從變化,以及脾脈的特點。岐伯指出,脾脈屬土,是孤髒而灌溉四旁的。脾脈的善惡可以透過脈象表現出來,善者難以察覺,惡者則可以觀察到。脈象如水之流是太過,病在體表;如鳥之喙則是不及,病在體內。脾脈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舉;不及則會使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透過對這篇經文的深入解讀,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五臟真髒脈與疾病的關係,以及脈象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醫學智慧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深刻洞察。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理論基礎,也為我們探索和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我們應當珍視這一經典著作,不斷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為推動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貢獻力量。

將這篇經文“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如獲至寶,這正是《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的珍貴价值所在。讓我們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

(二)《藏氣傳變與疾病生死解析》

在中醫理論中,“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這句話揭示了臟腑之間氣機的傳遞和變化規律。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這種傳變若不加以治療,最終會導致死亡,且死亡的時間可以透過一日一夜五分之來推測。

黃帝還指出,五臟相通,疾病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五臟有病時,會各自傳其所勝之髒。如果不及時治療,經過一定時間,疾病會傳遍五臟而導致死亡,這就是順傳所勝之次。因此,能夠辨別疾病來自於陽經還是陰經,就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死生的期限,也能知道疾病發展到何種程度會導致死亡。

風邪被稱為百病之長,當風寒侵襲人體時,會使人毫毛豎起,面板緊閉而發熱,此時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如果出現痺症、麻木不仁、腫痛等症狀,可以採用湯熨、火灸、針刺等方法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