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2章 古文解析:痺論篇第四十三 (第2/5頁)

加入書籤

再感受邪氣,就會內傳至脾臟;皮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傳至肺臟。所謂痺病,是在相應的時令,再次感受風寒溼邪氣而發病的。

凡是痺病侵犯五臟的,肺痺會出現煩悶脹滿、喘息嘔吐;心痺會出現血脈不通、心煩、心下悸動、突然氣逆而喘息、咽乾、常噯氣、逆氣上衝則恐懼;肝痺會出現夜間睡眠時驚恐、多飲、小便頻數、腹部脹大如懷妊;腎痺會出現身體腫脹、臀部和足跟疼痛、脊背高起;脾痺會出現四肢倦怠無力、咳嗽、嘔吐涎沫、上腹部痞塞不通;腸痺會出現頻頻飲水而小便困難、腹中氣喘急迫、時常發生飱洩;胞痺會出現少腹和膀胱疼痛,按壓時內部疼痛,如同熱水澆灌,小便澀滯不暢,上部出現清涕。

陰氣安靜則精神內藏,躁動則精神消亡。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過度的呼吸喘息,痺病會聚集在肺部;過度的憂愁思慮,痺病會聚集在心臟;過度的遺尿,痺病會聚集在腎臟;過度的疲乏衰竭,痺病會聚集在肝臟;過度的肌肉消瘦,痺病會聚集在脾臟。各種痺病不愈,也會逐漸向內深入,其中風氣偏盛的,病人較易痊癒。

黃帝問:痺病有時會導致死亡,有時會疼痛很久,有時會容易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病邪傳入內臟的會死亡,病邪留連筋骨之間的會疼痛很久,病邪停留在面板之間的會容易痊癒。

黃帝問:痺病侵犯六腑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也是由於飲食不節、居處不適,是發病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風寒溼邪氣侵襲這些腧穴,再加上飲食不節的相應影響,就會循著腧穴進入六腑。

黃帝問:用針刺治療痺病,該如何做呢?

岐伯說:五臟有腧穴,六腑有合穴,循著經脈的分佈,各有發病的部位,各隨其病變所在進行針刺,就能使疾病痊癒。

黃帝問:營衛之氣也會使人發生痺病嗎?

岐伯說:營氣是水谷的精氣,調和於五髒,散佈於六腑,然後才能進入經脈;所以沿著經脈上下執行,貫通五臟六腑。衛氣是水谷的悍氣,它的性質慓悍滑利,不能進入經脈;所以循行於面板肌肉之間,燻蒸於肓膜之間,散佈於胸腹之中,衛氣逆亂就會生病,衛氣和順就會痊癒。衛氣不與風寒溼邪氣相合,所以不會形成痺病。

黃帝說:好。痺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寒冷,有的發熱,有的乾燥,有的潮溼,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疼痛的,是因為寒氣偏多,有寒所以疼痛。不痛且麻木不仁的,是因為病邪久留深入,營衛之氣執行澀滯,經絡時常空虛,所以不通,面板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感覺寒冷的,是因為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邪相互助長,所以寒冷;感覺發熱的,是因為陽氣多、陰氣少,病邪亢盛而陽氣被遏,所以出現痺病發熱。出汗而溼潤的,是因為感受溼邪過甚,陽氣少、陰氣盛,陰氣與溼邪相互感應,所以出汗而溼潤。

黃帝問:痺病不疼痛,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痺病在骨則身體沉重,在脈則血液凝滯而不伸展,在肉則麻木不仁,在皮則感覺寒冷,所以具備這五種症狀,就不會疼痛了。凡是痺病之類,遇到寒邪就會拘攣,遇到熱邪就會鬆弛。

黃帝說:好。

三、七律贊《痺病探源:以周易哲學解析》:

《七律·贊〈痺病探源〉》

周易哲思探痺源,病機奧秘細鑽研。

風寒溼聚諸般症,臟腑牽連百脈關。

解析精微窮理妙,闡明深刻見心丹。

篇中智慧光芒綻,醫學新篇耀世間。

以下是對這首七律的詮釋:

這首詩主要是讚揚《痺病探源:以周易哲學解析》這一著作。詩中說,透過周易的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