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四九城樂事 (第2/2頁)
“當時京城裡做白酒的酒館,從規模上來說,大體可分為大酒館,中型酒館、小酒館,酒攤兒等。”
“你也知道這大酒館,俗稱“酒樓”。顧名思義,就是規模大、檔次高、價格貴、它們一般都處於繁華的大街或主要的幹道兩側。出售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名酒,來的客人也都是非富即貴的主兒。到這裡消費的,主要是為了凸顯身份和地方,講究的是臉面,喝酒到是次之。”
“這中型酒館和大酒館相比,規模上要小一些,來的客人大都是文人雅士。故此這類酒館裡的文化品位要高一些。”
這類酒館,在咱們四九城裡面最多,如四義興(四義興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義興”酒館的統稱)。”
“這六必居爺們您知道吧!”姜言聽的興趣正濃,冷不丁的聽到牛爺問自己。
“知道啊!他就是賣醬菜的,相當的出名。”姜言有點摸不著頭腦的開口道。
聽到姜言的回答,牛爺笑了笑,接著開口道:“起初這六必居也是和四義興一樣屬於中型酒館。後來由於改變了經營內容,六必居改為醬菜專賣,它們當年的酒館身份就被人們遺忘了。”
聽到這話,姜言睜大了眼睛,感情裡面該我了這道道呢!
牛爺沒有理會姜言的驚訝,接著開口道:“這小酒館,也有人稱小酒鋪的。它們的特點就是:處處都顯得小,通常只是一間門臉兒,屋內最多有兩三張桌子和幾條板凳。到這裡喝酒的人,通常是住在附近的“熟客”,或是路過趕腳、休息的主顧兒。”
“要說在咱們四九城的馬路邊兒,最具老風味特點的酒館,就要算老百姓俗稱的“大酒缸”了。其興於清代,盛於民初。此類酒館兒,鋪面都不大,頂多兩三開間。屋中多則七八桌,少則三五桌。這些桌子,全是埋於地下四分之一的大酒缸,缸口上,一律蓋著漆成紅色或黑色的兩個半圓形,對拼的木質大缸蓋。周圍擺著幾個板凳,這酒缸和大缸蓋,便算是飲酒用的桌子了。酒客們據缸而飲,盡發酒興。大酒缸裡賣酒的方式與今天也有所不同。他們賣酒論“個”,一個就是一杯,一杯就是二兩。酒杯都是錫制的,後來換瓷杯了。喝完一個,再來一個。走的時候,按酒杯算賬。”
這牛爺說完這一句話,指著小酒館櫃檯旁邊地方說道:“爺們,看到了嗎?那就是大酒缸子。”
聽到牛爺的話,姜言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櫃檯的右邊有幾個半埋的水桶,上面用木頭做成的蓋子,上面有幾個人在那裡喝酒聊天,這描述基本上和牛爺說的一樣。
“爺們,既然是喝酒,下酒菜總是少不了的,但凡有點兒錢的,也得來一小碟,實在沒錢的,也不一定就幹喝,自是有沒錢的招兒。早期的酒館裡不賣熱菜,更不賣飯,是“純吃酒”的地方。充其量是賣點兒下酒的冷盤。下酒的小菜兒,以冷葷為主。對於富裕的酒客,下酒菜的品種真可謂是豐富。如豬頭肉、醬牛肉、幹炸小黃魚、蒜腸\/粉腸、肉皮凍兒、拍黃瓜、涼拌豆腐絲、小蔥拌豆腐、水煮\/油炸花生米、開花豆、醃蘿蔔皮等等,都是常見的。所賣的冷葷,都是自家手藝。”
牛爺說完對著姜言笑了笑開口道:“對於那些手頭比較“緊”的酒客,他們都會自帶一包花生米或一根兒黃瓜。而那些最貧窮的酒客,就著鐵釘子喝酒的場景,那絕對算是咱們四九城酒館裡的一景了。講究點兒的,往小碟子裡倒上點兒醬油或者醋,釘子先蘸點兒“料”,再配著白酒嘬,還真能咂摸出甜味來。石子兒吃法和鐵釘子差不多,平時不吃的時候,洗乾淨了小心翼翼地包進紙或者特製的小布袋裡。大鹽粒兒子就酒,這個偶爾也能看到。”
聽到這,姜言也是啞然失笑,這奇聞異事也是在小酒館才能聽到。
(本章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