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7 (第1/2頁)
限於當時的現實狀況,包括材料、工具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實際上,標點符號從一開始就是存在的,不能說標點符號這種東西是未來才被髮明出來。
在秦漢時期,人們會運用一些圓點、曲線、折線等等來作為斷句的標點符號,這種做法自古以來就有。
然而,其使用並不規範和統一,不同的文獻和作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斷句方式。
之所以在一些書法作品中看不到標點符號,那是因為書法作品往往追求藝術上的美觀,為了達到整體的美感效果,便直接捨棄了標點符號。
實際上,在諸多交流信件的往來中,如果沒有東西來進行斷句,那麼根本就無法確切知曉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只因為沒有標點符號這一輔助斷句的事物,常常會產生理解上的歧義。
所以在這個時代,倘若書籍當中有標點符號來進行斷句,也就是這個時代所稱之為的句讀。
這並非稀奇之事,因為這一事物原本就存在。
但是,眾人在通訊交流之間雖說可以自行斷句,但卻無人膽敢在各類儒家典籍中標註句讀。
這主要是因為,受限於科學技術的緣故,秦漢傳承下來的典籍,實際上基本上都屬於家學,也就是眾人透過口口相傳、背誦的方式傳承下來。
這就導致不同的家學,所傳承的內容實際上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這也致使眾人的斷句方式各異。
再加上還有異體字、通假字等等情況,所以不同家學所傳授的典籍內容,其意思或許都教導得不太一致,斷句就更不可能相同了。
這也是後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為何會有眾多版本的原因所在。
只因為這等事宜,他們自己爭吵了數千年都未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果。
但其實這件事情,如果僅僅侷限於這些儒家典籍當中內部作為研學的態度來進行爭論,那也就罷了。
然而後來不知怎麼發展的,標點符號這一事物雖然一直存在,但後來又形成了用“之乎者也”等一些語氣虛詞來斷句的傳統。
所以孩童想要學習,不論是學習經史典籍,還是學習基本的知識認知,從一開始就必須跟隨啟蒙老師來進行斷句。
因為書本上是看不到標點符號的,只能跟隨老師學習,才能夠搞清楚這本書到底是如何斷句的。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直接致使學習知識的成本大幅度提升,簡直形成了一個極高深的門檻。
間接導致了對知識的壟斷。
而後這群文人還熱衷於通假字、避諱、代指、隱喻等手法。
如果沒有一個啟蒙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將這些內容看懂,普通人根本就無法進入文人的圈子。
而後來有個十全老人,搞了個四庫全書,裡面竟然一句標點都沒有。
實際上在帶清時期,民間的書籍是有標點的,但是官方極為排斥,這種做法簡直就是一種倒退。
所以楊秋在昭國的諸多書籍上啟用了標點符號,並且大量應用。
這件事情其實雖然與漢廷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倒也不算是開創先河,因為這一事物眾人都曾經使用過。
但倘若將其用在儒家典籍之上,這才會變成一件大事。
因為眾人的版本各不相同,就如同今古文經之爭一般,會吵得不可開交、翻天覆地。
所以對於儒家典籍,至少從外面的書坊能夠買到的書籍當中,其實並沒有儒家典籍售賣,因為楊秋也擔心惹出麻煩。
她若是直接印了一大堆儒家典籍,並且還搞出一個官方版本的斷句,恐怕漢廷那邊的大儒要鬧得沸反盈天。
甚至為了自家的道統,直接跑到昭國這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