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分卷閱讀391 (第2/2頁)

加入書籤

的金錢,這對於剛剛佔據江東一地的孫策來說,那簡直就是徒增負擔。

畢竟江東初定,民心尚未完全歸附,各方勢力暗流湧動。

此時在金錢上的巨大消耗,無疑會動搖這脆弱的平衡。

“公瑾,我這一生就愛冒險,豈不知即便研究此武器,亦未必能敗昭國。

但若不研究,那就是坐以待斃,只能任人擊潰。

如今你我尚年少,我尚有本錢可輸,因此,我不願就此輕言放棄!”

“大王,為尊者諱,此乃古之大義,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國之主,其名諱之尊,象徵社稷之重。臣民避諱,是為表對君權敬重,此乃國家安穩之基石。

若君之名隨意被呼,仿若國之威嚴遭輕慢,綱紀何存?

且避諱之風,非為虛設。它能正人心,厚風俗。使萬民知禮義廉恥,明尊卑之分。”

和鄭玄見面的這一日天氣還不錯。

楊秋也將對方邀請到了一處裝飾風格隨意的會客廳裡面聊天說話,並配合著對方用了跪坐的禮儀,雖然昭國這邊已經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鄭玄一開口就講到了避諱這事兒,沒有一開口就來個大的,顯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麼成果。

估計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嚕的都說出來,讓後人知道他鄭玄已經盡力了。

“鄭公此言有理。”

楊秋這話一說出來,鄭玄還來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楊秋就又繼續開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諱之風,實乃為後世子孫計。試想,若後人觀古本之時,因避諱之故,難明其原意,豈不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傳承根本,當保持其原意,方為正道。若因避諱而使古籍之意晦澀不明,如明珠蒙塵,使文化傳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護古籍之真,使後人可從中汲取智慧,明曉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後世之舉。”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驚訝了,而站在他旁邊的田衝毫不意外。

這真的是實話,大王還跟他吐槽過,難道未來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嗎?這種避諱之風毫無意義,還得琢磨換個字用,就不嫌麻煩嗎?

甚至還有人對楊秋建議過,讓她再取個名字,畢竟好多皇帝都這麼幹過,劉邦當年當皇帝之後就改名了。

不過楊秋當時懶得改,拒絕了這個提議。

此刻鄭玄聽到楊秋這番解釋,自然一時之間被噎住了,難道說大王此舉不是對後世子孫有益嗎?

雖說他也能引經據典,再進行一番辯駁,但這沒有意義,所以鄭玄放棄了這一個話題,然後又開啟了下一個。

“大王過去這些年勵精圖治,於亂世之後重建秩序與安寧,其功業顯赫,深得萬民景仰。然而,今日觀昭國選官現狀,卻令人憂心忡忡。

往昔選官,尤重官員品性,此乃治國安邦之基。可如今,似已偏離正道。守孝之禮,本為人倫根本,近年卻不再提倡。

由此導致官場之中,每歲皆有品行不端者因罪而被免職。如此情形,選官之法恐怕已出問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